微商购物问题丛生 消费者维权有点难

服装、食品、护肤品……近年来,微商经营者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的商品在朋友圈中疯狂霸屏,便捷的消费方式为“剁手族”们增添了许多消费乐趣。然而产品质量无保证、维权困难……伴随着便捷而来的各种网购风险也为大家平添了许多烦恼。

100元买一个进口平安果到手却是“红富士”

在市民张女士的朋友圈里,卖衣服、水果、化妆品甚至海产品的“朋友”应有尽有。由于没有微商购物习惯,张女士只是在朋友圈中购买过几次水果。“东西确实比实体店的实惠,但是越是情人节、圣诞节等特殊节日,推出的商品却越是差强人意。”张女士说。

她告诉记者,去年圣诞节前夕,以前的同事在朋友圈推出一款特大号进口平安果,虽然距离圣诞节还有一段时间,但是订购记录已经连续刷屏。看着如潮的好评,张女士终于按捺不住向对方转账100元下了单。平安夜当天,张女士收到了这个“天价”平安果,可是拿到手后她发现,该苹果仅比家里的红富士大了两圈,无论是外观还是口感均没有明显差别。“个头确实比普通苹果大,但是怎么看都不值100元。”张女士虽然失望,但由于对方除图片外未对商品进行任何承诺,她只能自认倒霉。

3000元购买高档面膜扫码显示“假冒伪劣”

市民赵女士热衷于在网上抢购各种网红产品“试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抢拍到一款具有美白、保湿作用的面膜试用装,良好的使用效果让她十分满意。2018年春节前夕,赵女士在朋友圈看到此款面膜的代理商发布促销信息,原价80元一盒的产品现在只需30元,她当即转款3000元购买了100盒。

可是面膜到货后,赵女士用手机扫描得到的结果却是“假冒伪劣”,她立即通过微信联系到代理商,对方却对此矢口否认。

赵女士拨打了“12345”进行投诉,却被告知微商购物属“私人交易行为”不在监管范围之内。随后她又拨打了本市消协的投诉电话,对方称需拨打面膜生产地——广东消协进行投诉,她按要求拨通了广东消协的投诉电话,却再一次被推回了本地。无奈之下,赵女士重新找到代理商进行理论,该代理商最终答应赵女士只要寄回货品便退还部分货款,不过赵女士还是折损了700余元。“赔了钱不说,还生了一肚子气。”提起此事,赵女士仍然愤懑不平。

微商问题不断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我通过微商购买了艾灸贴,用后发现不仅没起到相应效果,还出现过敏症状。”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通过微信询问过卖家的联系电话,但对方拒绝提供,并一口咬定产品没有质量问题,陈女士的过敏是由于自己体质原因造成,随后卖家直接将她拉黑。

走访中记者发现,由于微商利用社交工具实现商品信息快速传播,很多买卖双方都是熟人,这种以情感为支撑的关系容易产生彼此信任,让人产生购物冲动。然而,购买后一旦出现问题,想要维权却有一定难度。即使消费者选择向相关部门维权,也往往由于对方未获得经营许可,无法查询到实体店和经营者信息而无法及时处理。因此,消费者通过微商买到不靠谱的商品后,只能自认倒霉。

电子商务监管制度正在逐步健全

针对微商的问题,德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监管科工作人员提醒,市民购物不管是在网店购买还是向微商购买,都不要购买无生产日期、生产厂家、质量合格证的“三无”产品,而且应尽量选择信誉较好、证照齐全的大型电商平台。此外,不要轻易加陌生“微商”为好友,以免被不良商家利用。

2019年1月1日起,我国《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规定今后微商、代购也需要登记和纳税,朋友圈卖货也被纳入监管范围。德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监管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自从《电子商务法》实施后,前来咨询营业执照办理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大幅度增加,很多经营者甚至主动前往进行办理。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刘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