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雷锋精神在这里闪光

3月5日,德州学院志愿者宣读学雷锋倡议书并宣誓

市志愿者协会30余名志愿者来到育红聋儿语训学校开展志愿活动(资料图)

□本报记者李榕

3月5日是第56个学雷锋日,也是第20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当日,德州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在德城区新湖创新金融产业园正式揭牌,将主要发挥规划研究、枢纽管理、创新设计、社会动员、实体阵地、文化风尚等六大职能,这标志着我市志愿服务工作将要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大力弘扬践行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发展为思路,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仅青年志愿者就有13万人,民政慈善义工约5万人,他们将“天天都是雷锋日,我们愿做活雷锋”的承诺付诸实践,也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注入其中,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个人的故事:

聚起千人做公益的“最美志愿者”

微笑的面容,干练的气质,强烈的责任心,忙碌的身影,这是同事和家人眼中的于晶。

48岁的她有着多重身份,既是一位多年从事公益活动的热心人,又是3家企业的负责人,更是武城爱心联盟协会的“挑头人”。“当志愿者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很快乐。 ”于晶说。

1971年,于晶出生于武城县一个普通的家庭。16岁时,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时父母靠东拼西凑借到的5000元钱,将她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也许是为了传递5000元救命钱曾经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温暖,也许是企业家回馈社会的责任感,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的于晶,开始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加入爱心队伍,一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11年8月,于晶倡议发起了民间公益团队——武城爱心联盟,凝聚社会力量一起帮扶贫困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开展公益活动。

爱心联盟成立初期,也曾引起旁人的不解。“拿着自己的钱往里贴,图啥呢? ”还有一些人认为于晶不务正业,想出名。于晶心里很难过,但所有的质疑都抵不过心中那团希望和理想之火。

一年365天,于晶把大量的私人时间都用在了献爱心、做好事中。从2011年协会成立至今,她的个人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2000余小时,她和爱心联盟累计募集善款200余万元,衣物书籍等物品5万余件,开展各项公益活动达700余次,帮扶弱势群体2000余人。

于晶对公益事业的执着,感动了周围一大批热心人。从一个人单枪匹马、敢想敢闯,到如今千余名志愿者加入爱心联盟。于晶一步步努力着,一点点实现着她的公益梦。她觉得,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才能实实在在帮到有需要的人。在此次发布的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名单中,于晶更是入选“最美志愿者”。“在最好的年纪做最有意义的事很值得。 ”于晶说。

在我市,像于晶这样的志愿者,还有许多。他们一年到头奉献不止:17年热衷公益、温暖乡邻的张法国;退休后发挥余热进行家事调解的“知心姐姐”张秀英;发起“义路相随”爱心团队的杨丙文等等。无论是在创城一线、大型赛会,还是日常的交通路口、学校或敬老院,总能见到这群“红马甲”热情服务的身影。他们认为,平时的志愿服务就是学雷锋的延伸和升华。

一群人的努力:

项目化运作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在志愿服务形式越来越好,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一些困难也逐渐显现。比如,服务内容相对单一,服务形式较为零散,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等。

如何破解困局?“任何活动的开展,有了品牌效果会更佳,志愿服务也不例外。 ”团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志愿者协会会长范宜超说。为此,志愿者协会创新提升志愿服务品牌化,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志愿服务项目,重点培育了“关爱留守儿童”“金晖助老”“阳光助残”等30个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仅牵手关爱活动一项,就确定了2600名结对帮扶对象,按照2:1的比例招募志愿者5200余名进行结对帮扶。

德城区的留守儿童小悦悦便是被帮扶对象之一。父亲离家出走、母亲有智力障碍,8岁的小悦悦因此心理自闭,不愿与外人接触。 4年前,志愿者杨明开始上门结对帮扶,慢慢地让小女孩敞开了心扉,脸上也有了笑容。走出阴霾的小悦悦主动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在这里,她发自内心地感到满足与快乐。“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小悦悦说。

和市志愿者协会一样,我市各志愿者组织也在朝着品牌化、多样化的方向努力。为了帮助德州市新语特教学校的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治疗,且让孩子们学到一门手艺,德州学院的志愿者们探索实施了“爱心串珠”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项目。 2018年以来,他们在每周二下午教孩子们做串珠手工艺品,并在每年的世界自闭症日进行义卖活动,所得收益用于新语特教建设图书角。去年,该项目获得了第三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创意类银奖。

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只是我市创新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为了引导志愿服务向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阵地化发展,自2014年以来,共青团德州市委建立了20余处青年志愿服务站,实现了照顾老人、维修家电、法律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展开。并先后组建了消防、人防、地震、医疗、环保、质检等18个专业应急志愿服务队,专业志愿者人数达到3000余人,能够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应急求援、专业防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每个人的行动:

365天,天天都是“雷锋日”

3月3日,团市委组织开展“志暖德州”学雷锋志愿服务集中活动,活动包括义诊、理发等,百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像这样的活动几乎每周都组织。 ”范宜超说。

在学雷锋日来临之际,我市各地掀起了志愿服务的高潮,各志愿者组织活动亮点纷呈。“前几年,很多人都会选择雷锋日前后来做志愿者,但近两年,这个现状得到了改观。 ”德城区爱邦敬老院院长尹爱英说,平时志愿者们也会常来,陪老人聊天,帮老人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我们这里已经日常化,不分是不是雷锋日。 ”

如今,对于德州而言,奉献爱心不是走过场,而是融入血液中的一种基因,志愿服务已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近年来,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聚焦志愿服务盲点、弱点,推进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此外,为激励更多市民参与志愿服务,团市委为市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共青团德城区委吸收社会资金,成立了“德州市德城区渤爱志愿服务中心”,与45名支教志愿者签订协议,除为志愿者提供在校生活保障、交通安全保障外,还为他们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部分县市区协调各方资源为志愿者提供健康诊疗、文化惠民等服务。并连续5年表彰了50名最美青年志愿者和500余个优秀青年志愿者集体和个人,给予志愿者更多获得感和荣誉感。

一个志愿者就是一个文明“航标”。如今,德州正成为一座“志愿者之城”。下一步,我市将创新品牌发展项目,强化“领头雁”作用,打造15人左右的骨干志愿者队伍,提升牵手关爱行动、金晖助老、阳光助残等志愿服务品牌效应,推动全市志愿服务聚合发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