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蹦”香飘二月二

▲四邻赶过来品尝刚出锅的“土里蹦”

▲将刚出锅的“土里蹦”倒入盆中晾凉

◆沙土必须反复过筛后才能使用

◆听说要做“土里蹦”,邻居前来帮忙

◆将揉搓成型的小面团“饧一饧”

□本报记者 王志伟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摄影报道

2月27日,夏津县生态旅游区后屯村岳秀兰的家中充满欢声笑语,邻里十几口人围坐在茶几旁,品尝着刚出锅的美食——“土里蹦”。

“土里蹦”以面粉为原料、沙土为媒介,用大铁锅炒制而成,呈焦黄色,香脆可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之前,夏津许多人家会炒两锅“土里蹦”,到二月初二这天拿出来给孩子们解馋。

对今年75岁的岳秀兰来说,“土里蹦”承载着她少年时期的美好记忆,而在如今种类繁多的吃食当中,越来越少见那焦黄的小面团,即使偶尔见到,手工炒制也被商家用机器翻炒代替。“这些年我一直保持着二月二炒‘土里蹦’的习惯,就是让孩子们别忘了咱夏津的特色。 ”

炒“土里蹦”,沙土是关键。得知岳秀兰要做吃食,热心肠的邻居张荣栋从村东头的沙土冈上弄来三四斤沙土,用筛子反复筛成最细的飞沙,几乎看不到一点颗粒。“之所以‘土里蹦’只在夏津和武城有,就是因为沙土难找,而我们这里是沙土地。 ”张荣栋说。

岳秀兰用提前准备好的“酵头”发面,并将麦芽糖溶解在温水里、揉进面团中。 3个小时后,面盆中的面团渐渐鼓起,面层呈现丝状,便可开始下一步制作了。

揉面、抻条、切块之后,一个个边长1cm左右的小面团在双手的揉搓下变成小圆球。张荣栋掌勺炒制,提前预热沙土后将小圆球入锅,滚烫的沙土成了传递热量的媒介,在铁铲不停翻炒下,铁锅里渐渐显出“流水”的错视感。大约20分钟后,焦黄的“土里蹦”出锅了。

“好吃,又香又甜! ”四邻的孩子们闻着香气赶了过来,刚出锅的“土里蹦”外酥里软,让大家赞不绝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