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

春天,是放飞心情的季节,而风筝就是最好的载体。

风筝,又叫纸鸢,源于春秋时代。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但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进步,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人们在放风筝中拥抱春天,回归自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我们吟诵了许多趣味横生的风筝诗篇。

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当时风筝上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绚丽的彩灯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而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则以拟人的笔法细腻地刻画了纸鸢在空中的风姿。

明朝时,放风筝已成为民间迎春的习俗活动。明代大画家徐渭就是个风筝迷。他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都有题诗,其中“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场景的真实写照。

放风筝作为一种有趣的户外活动,自然最受少年儿童的追捧。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在春光明媚、杨柳飘飞的时节,放学归来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清代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风筝放不上天,纯真的儿童急得嗔怪老天,童趣盎然。清朝人轩治翁作的一首诗,则足以撩拨起人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鸳。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 ”

“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 ”让我们在这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的春光里,去亲近自然,放飞风筝,放飞心情,放飞梦想。

□张辉祥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