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土里蹦”出好年景

街坊邻居围坐在一起品尝香甜的味道

出锅的﹃土里蹦﹄还要过筛去沙

张荣栋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将沙土筛选在大锅里

把小方块面团揉成小圆球

经过沙土的翻炒,一颗颗金灿灿的面球即将出锅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双双通讯员邓美平摄影刘振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以后,夏津县后屯乡的岳秀兰便开始着手准备孩子们翘首以盼的“零食”,俗称“土里蹦”,以备“二月二”节日之用。这是一种以面粉为原料,沙土为媒介,大锅炒制的吃食,此三种元素,缺一不可。

时隔二十余年光景,因工艺复杂,如今的“土里蹦”,成为“二月二”前后大集上售卖的普通零食之一,均是商家用机器翻炒而成,很少有人再用“老三样”手工炒制。而孩子们也往往难以在眼花缭乱的零食当中发现这焦黄色的身影。

今年,已经75岁的岳秀兰却要在“龙抬头”前炒上两锅,让孩子们知道这“土里蹦”原有的味道是何等香甜。

挑沙土的活儿落在张荣栋的身上, 65岁,他 性情温和宽厚,对寡嫂岳秀兰向来照顾。2月26日正月二十二下午,日头偏西时,他骑上电动三轮,到村东头的沙土岗上拉来三四斤沙土,用筛子反复摇动,筛成最细细的飞沙,几乎看不到一丁点颗粒。“‘土里蹦’之所以只在夏津县和武城县有,就是因为这沙土很难找,也只有我们这样的沙土地才行。”尽管如此,张荣栋少年时也不是常能吃到这地道美食,“面粉可是稀缺物,除了过年时节,哪儿能随便做成零食。”他说道。

正月二十三一早,两家人就开始忙碌了。岳秀兰习惯用提前留好的“酵头”发面,粮食的香味更浓郁些。制作“土里蹦”的面团则需要加入麦芽糖,可在和面时化于温水中,顺便试尝甜度。

从8点至11点的三个小时内,则需要静静等待,见瓷面盆中的面团渐渐鼓起,面层呈现丝状,便可开始制作过程了。

此时,全家总动员是必不可少的,揉面,切条,再切成一个个边长一厘米左右的小面团,需用双手手心挨个儿揉成圆形,颇费功夫。所以,往往在做“土里蹦”的当天,一屋子男女老少围在一起,一边忙碌,一边唠着家常,说说笑笑,这最后的年味儿也变得浓郁起来。

院子角落里的灶锅,张荣栋已提前15分钟预热沙土,灶中的杨树枝霹雳吧啦得响着。“土里蹦”入锅后,滚烫的沙土成了传递热量的媒介,渐渐显出“流水”的错视感。大约20分钟后,“土里蹦”变成焦黄色,便可出锅了。

“好吃,又香又甜。”四邻的孩子们都赶了过来,刚出锅的“土里蹦”外酥里软,晾凉后则酥脆可口。岳秀兰说,“炒制过程的确麻烦,前后约一天时间,我们老了,这手艺也将近失传,希望子孙们也能尝到我们少时的味道。”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