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儿时年味浓

□高书峰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落叶归根的心灵归宿,是老母亲在门口殷切的目光,是妻子儿女的牵挂。没有什么比回家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团圆更迫切,无论是在外奔波忙碌的生意人、起早贪黑勤恳劳作的工人,还是他乡流迹辛苦打拼的华裔,求学异地的学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就足以使人感伤一回了。腊月一到,心里便想着聚首时的热闹气了。喜庆的鞭炮声,久违的熟悉面孔,连绵于耳的欢笑声和喜极而泣的埋怨声,高高悬挂的红灯笼,熙熙攘攘的人群,劲洒飘逸的春联,走亲串友的喧闹,都是春节所传递的团圆讯号。

关于过年的记忆总是美好而难忘的,春节在我童年的字典里是红色的。红底黑字的春联,大红的灯笼,微黄带红的灶神像,橘红的甜橙,墨红条纹的棒棒糖,当然还有绛红的装着压岁钱的红包。

在乐陵,按照习俗,一般将年分为两个,一个是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腊月三十称为“大年”。小年的形式也是很隆重的,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少不了的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糖瓜,又黏又甜。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说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言好事,回地降吉祥”。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去了。“辞灶”这天,家家都要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祭灶时还要供上碗汤面,俗话说,“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汤”。祭灶的习俗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阖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小年”的热闹程度,差不多就相当于“大年”的彩排了,但“大年”那天,也就是腊月三十,才是一年中的压轴。这一天,火树银花,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整个天空,扬起的烟雾散发着好闻的硝烟的味道,家家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男人们忙着采购还没有购齐的年货,女人们则在热气腾腾的烟雾中忙着剁着菜和肉,和面包饺子。这边东头的杀鸡,那边西头的炖肉,到处弥漫着食物的香味。

三十晚上,灯光摇曳,壁影绰绰。在我家,春节常是我的三个叔叔家和我们一起度过的。亮堂的电灯悬在厅堂横梁下,灯下则是一片欢声笑语。母亲和姐姐说起父亲与她的恋爱史,姐姐则一边捂着嘴笑,一边斜瞟向一直暗笑的父亲;几个叔叔和我们子侄辈的兄弟们正喝得欢呢,猜拳声,喝酒的咕嘟声,赢了的偷笑,输了的梗着脖子说再来,含混的声音,淹没在孩子们的嬉笑声中了。早已坐不住的孩子们,夹着鸡腿奔着找伙伴去了,孩子们的天性在此时发挥得淋漓尽致,陶醉在独属于他们的世界中。一会儿工夫,女人们吃饱了,男人们则还是继续喝着,于是凑在一块儿,互相倾诉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则不知到哪里野去了。

如果赶上下雪,白皑皑的雪中,红彤彤的小手在一处处划出属于自己的痕迹,雪球在空中划出美妙的抛物线,纷乱的雪花下飘荡着稚气的笑声。

童年的世界很大,大到什么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多的新鲜和美丽等着他们去拥抱。渐渐长大的过程,实质是个想象力蜕变的过程,由抽象略带臆想转变为实物而想象了,由满怀好奇的探究心理变为以各种关系出发考虑的利己心理。年,也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变味。其实,正如一句歌词中唱的那样“我知道你我都没有错,只是忘了怎么退后”,成长本就是每个自然生命体必经的过程,没有必要哀怨感伤,而心理上的改变也是境况的改变和成长的结果。只是我们的心态再后退一点,退回到童年的那个春节,退回到那个春节的简单快乐,用欣喜的心态对待,那么,年味就会越来越浓,亲情就会越来越近,记忆就跟现在一样美好。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