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节社情民意调查 新气象 新变化 新愿景

    □市委政研室

   2019年新春佳节,全市人民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文明安定的节日。广大人民群众对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感到无比振奋,对新的一年充满信心。节日期间,市委政研室全体人员利用走亲访友之际,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切身感受基层的变化,详细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感受和所想所盼。

新气象

    过年方式健康多样。群众选择欢度春节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阅读、健身、聚会、旅游……如今,群众的过年方式正逐渐向节俭、文明、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有些上班族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看书,趁着过年放假,到书店、图书馆坐一坐,扎扎实实地充一会儿电,这个年才算有意义。有的群众相约亲友一起爬山徒步,既增进了感情,又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还有些农村家庭开启了春节旅行,去感受异地的新年氛围。今年,市民陈先生就带着一家老小去广州过年,他说,过年不一定只是走亲访友,带父母孩子去温暖的南方看一看,同样很温馨。除了旅游过年,电影院也成为了全家团聚的好去处。据了解,从年初一至初六,我市多家电影院几乎都是爆满状态,必须提前一至两天,才可以购买到自己心仪的电影场次。很多群众表示,现在已经不流行放鞭炮、打牌等这些传统的新年活动了,看电影已经成为市民主要文化娱乐方式之一,“文化过年”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环保低碳深入人心。从城市到乡村,鞭炮燃放量比往年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科学文明、低碳节俭的跨年新风尚,人们从讲面子、比排场、摆阔气的庸俗思维中解放出来,回归到理性健康、团圆和谐的节日本义。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村里的文艺表演队,大家敲锣打鼓、扭秧歌、跳广场舞庆祝新春佳节。市民张先生反映,自家今年没放爆竹,但年味并没有因此而消弭。“以前是年三十晚上放烟花,现在觉得没必要了,被污染的空气最终还是自己呼吸了。 ”他说,年味其实跟放不放烟花爆竹没有直接联系。过春节,阖家欢乐才是最好的期盼,庆祝方式有多种,春节记忆有很多,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守岁等都是不错的形式,且更低碳环保。

    文明出行成为习惯。春节,是中国一年一度的团聚“大迁徙”,在外漂泊的人们纷纷归家,城乡随处可见北京、天津、济南等外地车牌的轿车,私家车被堵在路上是常见的场景。今年春节假期,不少市民优先选择公交车、大巴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绿色出行,低碳健康”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过年期间,道路执法加强,群众驾车出行时也普遍遵守交通规则。偶遇行人等候在路边,滚滚车流都静悄悄停下来,礼让行人先过,而行人匆匆跑过时都会伸出大拇指点赞司机,为喜庆的节日更添几分暖意。

    健康饮食蔚然成风。“吃”是过年的主题,传统习俗里,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佳肴。可今年春节,许多家庭以往唱主角的鱼、肉成了配角,绿色蔬果成了新宠。尽管辣子鸡、红烧肉、蒸碗等传统大菜依然在桌,却受到冷落,而清炒菜花、炝炒西芹、醋溜白菜等小菜大受欢迎。“以前每到春节,我都要忙好几天,鸡鸭鱼肉摆了满满一大桌,大家吃不了多少。 ”村民李大妈说,今年她家的春节伙食来了个彻底的颠覆,蔬菜为主荤菜为辅,另外还准备了一些自家种的粗粮,大家吃得相当满意。有的超市销售人员也反映,现在过年期间蔬菜摊点的人流量比往常大。

新变化

    农民生活更富裕。城乡居民过年走亲访友也以车代步,开车串门拜年成为农村新年的一道新风景。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种地有一部分收入,在外打工、做生意又有一部分收入,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买房买车现在对很多农民来讲,也逐渐成为一种标配。收入高的,到县城甚至市区买房,收入较低的在乡镇买房,或者在自己老家修房,而买车更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武城县某村有超过一半的农户在县城或市里有住房,多数村民冬天住城里,暖暖和和过冬,春夏秋三季住在村里,种田种菜,享受田园生活。 

    养老模式在变迁。伴随着老龄社会的急剧到来,老人赡养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过去,按照“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似乎显得不孝,老人面对社会流言舆论,自己也过不去心里那道坎。而如今,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不仅替忙碌的子女尽孝、还能让入住的老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随着老人们的口口相传,现在很多老人都转变了观念,入住养老院的老人越来越多,尤其春节期间,前往养老院探访咨询的子女更是明显增多。

    农村呈现新面貌。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受到群众交口称赞,更培养了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齐河县赵官镇大徐村作为山东省第一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不但实施了街巷硬化、排水设施建设、墙面美化、整村亮化、高标准绿化、旱厕改造等工程,还通上了天然气和自来水,家家户户用天然气供暖,舒适节能又环保。很多乡村文化广场也热闹非凡。庆云县乡村文化广场锣鼓争鸣,歌舞欢腾,舞狮、武术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陆续上演。演员都是村里人,趁着回家过年把大家聚在一起,聊聊身边的事,加深邻里关系。

新愿景

    一愿工作和收入越来越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部分群众表现出担忧。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反映,去年形势不如往年,工作就不好找,不知下一步外出找工作会是什么样,毕竟务工收入占了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户有土地流转意向,但由于种植模式单一,土地流转价格较低,收益微不足道,生活捉襟见肘。部分基层机关干部对国家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表现出很大的关注,希望今年能把激励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工资待遇,增加收入。

    二愿民生保障越来越好。医疗、养老、就业、房价仍然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一个无劳动能力的两口老人家庭,通过各类补助及土地流转,基本生活可以保障,但也存在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潜在风险。在新农保问题上,有些花钱较多的大病,需要治疗的药物纳入不进去,需要村民自己负担,压力很大;在一些手续上还很繁琐,特别是转院手续等,基层医疗机构治疗不理想,到上级医院治疗,转院不方便,回来报销需要的单据、证明等要求严,村民多次往来收集还达不到要求。入园难、基层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也被普遍提及。

    三愿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解决得越来越好。有的务工人员表示,自己常年在外打工,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老人的健康、妻儿的安全,希望社会更加安定和谐。同时还希望由政府出面将土地流转出去,以获得稳定的收益。还有的希望能够同等享受务工所在地的教育培训资源、劳务市场信息,以获得称心如意的工作。

    四愿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越来越好。有的干部群众反映,感觉年味淡了一些。以往过年,舞龙、舞狮、锣鼓、高跷、猜灯谜、看花灯等是春节必备节目,大家齐上阵,一起组织活动,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记忆的传承,而且也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沟通交流感情。他们希望和建议:一是根据德州特色研究制定民俗文化整体开发规划,开展资源普查,打响文化品牌。比如德州称为“菊城”,可以围绕菊花开展一系列民俗活动。二是把民俗文化作为“德文化”“孝文化”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三是推动传统民俗与经济深度融合,谋划实施一批传统民俗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文化软实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