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和:70万元修路款诠释游子情

去年10月29日,记者走进潘店镇胡楼村,干净整齐的街巷全部硬化完毕,道路两旁绿化苗木错落有致。在村西的柏油生产路路口,碰到了村民王兴昌。“这条路多亏了俺村的王延和,他拿钱给修好的,人家常年不在家,心里还挂着俺们,修这条路,村民没有花一分钱。 ”王兴昌指着这条2公里半长的柏油路说。

说起王延和,村里的人无人不知。今年64岁的王延和,40年前参军服役,后转业创业,并历经多年艰苦打拼后,如今已是大连市一家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产业的集团董事长。虽然富裕了,但王延和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父老。

胡楼村是出了名的盐碱涝洼村,村里有200户、700多口人,村民收入就是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2008年,王延和回村给父亲上坟,去墓地的道路上踩得鞋上全是泥巴。原胡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兴平随口开了个玩笑:“修上柏油路,鞋上就不会沾这么多泥巴了。 ”对于修路,王延和上心了,回到村后,了解到这条生产路是该村村民通往田间的唯一一条,每逢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尤其在收获季节,村民得绕3里路才能到自家田里,能把这条路修好,是全村村民的心愿。

王延和当场给李兴平许诺:“我拿出20万元,给村民修路。 ”第二天,李兴平就收到了王延和从大连转给他的20万元。

经过近两个月的施工,2公里半的生产路正式完工,极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当时,是全县唯一一条柏油生产路。“现在去田地里干活,可方便了,就是下雨也不用担心了。 ”路修好了,村民张锋笑得合不拢嘴。经村委会干部及村民代表商议后,决定将这条路定名为“延禾路”。

在胡楼村村委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兴生获悉我们来意后,说:“前年,我们村胡同里都修成了水泥路面,通往村民家的自来水管道也都换成新的了,村里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多亏了王延和。 ”

2017年,正值县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李兴生打算借这次机遇,把村里的街巷全部硬化,经过和村委会成员估算:需要资金90多万元,如县乡政策补偿后,村民就得自筹50多万元。对于村集体收入只有3万元的村庄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李兴生决定请本村在外经商的人赞助,首先想到的就是王延和,但,因自己刚上任不久,与王延和没有联系,担心被拒。为此,他决定通过大哥李兴平,与王延和取得联系。

王延和每年都会回村转一转,询问家乡的情况。李兴平说:“他经常问村里有多少户、多少人?还说,如果村里遇到困难,一定给他说。 ”这么多年了,李兴平从未开过口。

李兴平回忆说,当时拨通王延和电话后,他正忙着开会,就粗略的说了几句,现在村里建设美丽乡村要修路,有50多万的资金缺口。当时,李兴平也没有抱太多希望,“感觉人家常年不在家,村里的路也走不着。 ”

第二天,李兴平就收到了王延和的短信:“请把账号发给我,我将把50万元打过去。 ”李兴平把账号发过去后,十多分钟,就收到了钱已到账的短信提醒。李兴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弟弟李兴生。李兴生召集村委班子成员开会,决定动工修路。对村里胡同进行硬化,新铺设了12000平方水泥路面。这次村里修路,总共花了90多万元,县里补给了60万元,剩下的20万元,李兴生决定对村里200多户村民家老化的自来水管道更换,并将村里的600米排水沟修建好。现在,胡楼村不仅村庄变美了,村民生活品质提高了,精气神也不一样了。王兴昌说:“现在村庄变美了,住着舒坦。 ”

记者 王业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