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纪”为家训,传承优良家风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刘畅摄影报道

家住中茂家园的张凯一家,老少四代人已经共同生活了19年,柴米油盐的相处中,无论是夫妻还是婆媳,六口人始终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是邻里之间竞相效仿的模范家庭。

爷爷以“军纪”为家训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用在张凯家再恰当不过了。爷爷张天云今年已94岁高龄,耳聪目明的他虽然脊背已不再挺拔,却依然是家中的主心骨。在儿孙心中,他在大家庭中的分量并不仅仅是年长,更是因为他曾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奉献。

1943年,张天云自河北张家口参军,先后参加过辽沈、平津等多场重大战役。身为党员的他每遇危急必冲在最前面,在枪林弹雨中多次负伤。1954年,他转业至华北内河航运局,次年被调派至德州支援山东运河运输发展事业,这一留就是60多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与人团结都是最重要的。”几十年过去,张天云仍然保持着军人的行事作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依然张口就来。在他的观念中,能凭借自身努力帮助到别人才是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转业后,每遇逢年过节他都主动接手任务,让其他人安心回家过年。

在儿子张占儒的印象中,父亲在岗十几年里大年夜都与工人守在船上,未回家吃过一顿团圆饭。张天云甚至主动放弃涨薪机会,30年里除国家普调外没再多拿过一分钱工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够吃饱穿暖我就已经很知足了。”张天云说。他告诉记者,战争年代部队吃饭、穿衣都靠老百姓,饿着肚子上战场更是常有的事,自己有幸亲眼见证祖国的解放和腾飞,就不能只贪图个人的享受。因此,“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成为了张家的家训。

父母以“礼让”待人处事

“小时候与别人打架,无论责任在谁,父亲都要求我从自身找原因。”在严格的家教下,张占儒不敢对父亲的训导有丝毫逾越。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不叫苦叫累,事事都争优创先。

1995年,张占儒以党员干部身份被派往齐河县刘桥乡扶贫挂职。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两年时间里,为村子建房盖校,脚踏实地、为人友善的品行备受当地村民的称赞和爱戴。

在张占儒全身心奉献在工作岗位上时,妻子李荣华则承担起照顾孩子、孝敬父母的责任。由于母亲与婆婆过世较早,为了方便照顾两位老人,2000年,李荣华在父亲所居住的小区购买了一处宽敞的新房,将张天云接来一同居住。为了避免他们觉得孤单,她向两家兄弟姐妹商议每周末都来自己家中小聚,而自己则为此操持了19年。儿子张凯看在眼里,不免为她觉得辛苦,可她却告诉儿子:“想要邻里团结,相处中不能沾光,而想要家庭和睦,便少不了礼让。”

儿孙以“分享”造福他人

如今,39岁的张凯逐渐代替父亲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可令家人骄傲的他年少时也曾一度找不到方向。因为不善于读书,中专毕业后他先后尝试过工人、厨师、销售等众多行业,最终凭借对汽车的热爱,24岁便成立了华凯汽贸。

自创业至今15年,张凯始终保持着“比员工早到,比员工晚走”的习惯。不仅如此,在从事汽车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每逢有选择分期贷款的客户在债务偿还过程中出现意外,他总会第一时间用自己企业账户中的钱替对方先偿还给银行。这一做法不仅使张凯赢得了客户的敬重,也赢得了合作银行的称赞。“虽然我比不上爷爷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但一样能身体力行地奉献于社会。”张凯自2013年开始涉足公益事业,曾多次捐助脑瘫患儿、特殊家庭,并定期带领员工前往福利院慰问。为了将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带给更多的孩子,他又跨界教育,在经营之外无偿地将有益的学习方法分享给身边的家长。他所成立的公益社团,使800余名孩子在思维拓展、专注能力等方面受益。

在张凯的以身作则下,11岁的儿子也充分承袭了其乐于分享的精神,常常将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主动分享给同学们,成为班级中备受欢迎的“小师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