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父亲

肖培强

我的父亲1948年在济宁参加工作,1951年调来德州,在当时的市交通局工作。

父亲一生认真做事,低调做人。在不同时期和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向秉公办事,坚持原则,刚正不阿。1966年,领导决定让父亲负责运管站宿舍基建工作。他把领导的信任当做使命,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严格要求,认真监督,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过后,全家吃饭座位不够,家人还埋怨说:“盖这么多房子,也没想着给自家做个小板凳。”

上世纪60年代末,父亲任货运市场调度时,一个运输从业人员一手抱着一个西瓜,兴冲冲来到我们家“走后门儿”,希望得到赚钱多又好干的活儿,被父亲严辞拒绝,来者西瓜没撂下,就被撵出了门。后来与他人说起此事,人家都说:“有这肥差,你家还过穷日子,这叫端着金碗要饭。”

父亲虽然没有超凡脱俗的本事,但对于家庭却勇于担当。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经济压力有多大,总是沉着应对。灾荒年,为了家人免受挨饿受冻之苦,父亲母亲苦思冥想,千方百计撑起家庭大任,解决温饱。母亲曾说:“那是国家计划供应,每月二两油,自己都舍不得吃,因为家中人口多,收入少,入不敷出。”在我三岁时的一天,父亲下班用毛巾兜回一碗炖肉,全家人都尝到了难得的美味。后来我才知道,是局机关食堂过年吃“节余”,干部每人一份(免费),父亲自己没舍得吃,拿回来与家人共享。

童年不谙世事,我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所有不知、不懂、不解的问题,喜欢请教父亲,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父亲就是天,罩着我的一切,给我解疑答惑,使我快乐;父亲是一座山,遇到困难时,排忧解难有依靠;父亲一生为家庭操劳付出,废寝忘食。恩重如山,作为儿子,我没齿难忘。

1992年,父亲不幸患了脉管炎,虽然我们兄弟跑山东、奔河北,找数家医院就诊,拜求多名中西名医,均未能阻止病情发展,后期半只脚成了“黑塑状”,病至如此直到去世,从没听见父亲呻吟过一次。我曾听说武神关羽刮骨疗伤,刘伯承元帅手术不用麻药的传奇,那都是阵痛。父亲的脚从正常的骨肉变为“木乃伊状”,这过程是何等的痛苦。父亲刚强坚毅的性情是多么难能可贵。父亲留给了我们精神财富,启发着我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去面对、抗争。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父亲用毛笔在蒲扇上写过繁体的“萧”字,然后在煤油灯罩上熏烤,再用湿布擦拭。随着墨汁消失,笔画显露,一幅拓片似的行楷体字跃然扇上。黑色底案映衬下,文字如同雕刻在上面一般。当时我不知是何

书体,脑海里依稀记得像字帖上一样

规范、好看。后来我也喜欢书法,1985

年被聘为交通系统书协副会长,儿子

现在高校任书法教师,孙女幼名“墨

儿”,孩提之时,即能提笔涂鸦。多年

来,许多同事朋友问我,何以写得一手

好字?儿子为什么会走上书法教学的

岗位?我都以用心加勤奋努力答之。几

代人都喜欢书法,传承是根本。更准确

地说,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令我十

分遗憾的是,我没能留得老人家一幅“墨宝”,惜哉惜哉!

我感恩父亲,祈祷天堂的父亲母亲

一切安好!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