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城市基层党建“同心圆”

星光城小区物业人员向居民介绍共驻共建单位信息情况。记者 钟伟 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
  ★在乐陵,各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各街道党工委和城市社区党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起来,实现资源统筹、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加快破解社区建设难题、补齐社区建设短板。
  市中街道南鑫社区星光城小区是市发改局的帮扶对象,该局副局长史书民进驻小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小区内情况:这一届社区“两委”班子为居民解决了不少问题,包括安装摄像头,新建文体广场、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以及整合卫生室等。
  去年7月,由市委组织部指导,市直机关工委协调各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通过共驻共建工作,社区将驻区单位连点成片,充分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因忠说,社区提高共驻单位凝聚力,将驻区单位闲置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利用起来,实现效率最大化,为社区建设注入更多血液。

  共驻共建覆盖122个居民小区

  从“脏、乱、差”到“干净、整洁、有序”,再到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市中街道振兴社区的这些改变得益于我市“一对一”共驻共建城市社区模式。
  按照“一对一”原则,每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一个参与共建的城市居民小区,并与所负责小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市里统一制作联系牌在居民小区明显位置摆放,落实落细帮扶责任。
  去年7月,市城管执法局与环卫处家属院结成“一对一”共驻共建单位,通过入户调研得知,因无物业统一管理,该街道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改善诉求较大,市城管执法局当即有针对性地对街道环境进行集中整治,不仅让整条街道从外观上看更有“面子”,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显著提升。“市文广新局入驻我们小区以来,安装了健身器材,购置了文体用品,丰富了小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振兴社区百盛达小区居民李荣臣说。
  和百盛达小区一样,越来越多的小区因共驻共建发生变化。目前,全市共有9个城市社区157个居民小区,共驻共建单位已达122个。

  连点成片社区服务多方“联动”

  御景龙山小区居民郭正义家中房屋漏水,多次联系物业未能解决,他将这一情况反映给社区,社区也没有解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拨通了驻区单位乐陵市委组织部共驻共建联系人窦鸿飞的电话,窦鸿飞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市房管中心,市房管中心当即对物业公司进行了约谈。“打完电话第二天物业就来把屋子给修了,而且从那以后,小区物业的服务水平也越来越好了。 ”郭正义说。“小区有问题需要解决,通常只能反馈给社区,但社区因工作力量薄弱、各类服务资源缺乏等问题,解决相关问题难度较大。 ”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张正浩说,针对此问题,我市下发文件明确了共驻共建任务,由社区单干变成与共建单位联干,走出了“社区工作社区自己干”的困境。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机关单位党组织配合,共同开展助残助学、扶贫济困、便民服务等活动,向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献爱心,做到冷暖有人问、疑惑有人解、困难有人帮。机关单位党组织党员采取自愿和组织指定相结合的方式,与困难群众“一对一”帮扶,每名在职党员至少联系帮扶一户困难户。
  同时,机关单位党组织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社区和居民家中开展义诊、修理、咨询等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捐款捐物,积极帮助困难群众。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常态机制。
  坚持党建引领的原则下,共驻共建单位对有条件的物业,帮扶成立物业企业党组织,把社区物业打造成为党的一线工作服务队;在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充分发挥小区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评选楼长、单元长,开展特色单元创建活动,实现小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服务。

  拟定清单“菜单式”管理共建项目

  五里庄小区房书梅老人的老伴去世后,老人一直很消极,社区心理疏导中心工作人员对她开展心理帮扶,请几位老人一起到老人家闲聊,前后上门10余次,老人终于从悲痛中走了出来。
  共驻共建活动开展以来,每个城市社区至少培育1家新型社会组织,比如在经济开发区和市中街道成立的心理疏导、纠纷调处、环境卫生、公益服务等社会组织。
  街道社区和机关单位分别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根据街道社区群众和机关单位需求拟定“服务项目订单”,对共建项目实行“菜单式”管理,推动实现组织融合、资源整合。“下一步将让大家充分认识社区共建、资源共享是形成社区合力、整合社区资源、发挥最大作用的重要形式。充分挖掘辖区内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广泛发动市直机关单位、居民群众等一切力量参与社区共驻共建工作,不断拓宽活动范围,丰富活动内容,改进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吸引力,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营造社区事务共商、社区资源共享、社区家园共建的良好氛围。 ”张因忠表示。□本报记者 钟伟 赵治红 本报通讯员 刘敏 王冠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