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柳编“敲开”致富门

柳条在灵巧的双手里编织成造型各异的柳编产品
勤劳朴实的双手编出了幸福生活
用专用机器分割柳条
寒冷的冬天挡不住村民收割柳条的热情
成堆的柳编成品将被运往世界各地


  近日,陵城区滋镇赵屯村的几位村民忙着收割柳条,虽然天气寒冷,但此时的柳条柔软易弯,是编织手工艺品的好材料。柳编是这里的特色产业,2017年,滋镇柳编手工艺正式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柳编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在赵屯村的一个加工点,五六位老人正熟练地编着水果篮。削、剪、穿、插、扭,细长的柳条在老人手中变得十分“听话”。水果篮制作看似简单,但是工序却一道也不能少,先做底,再绑梆子,最后收沿。一把剪刀,一个锥子,加上一双巧手,便成就了精美的工艺品。在滋镇,柳编从业人员已有400余人。有小巧玲珑、花样繁多的花篮;有造型新颖、制作精致的花瓶,朴实的农民用辛勤的双手传承着柳编技艺,也为自己创造着美好生活。“滋镇土地和人力资源丰富,且历来有柳编的传统,发展这一产业不但能增加村民收入,还能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谈及发展柳编产业,滋镇党委书记孟广芬说,他们通过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决定发动群众从事柳编产业,起初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对方提供杞柳条及编织技术,为其订单加工柳筐、柳盘等工艺品。为延伸产业链条,他们在后寨、朱胥等村建成杞柳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300余亩。产品品类也不断丰富,现已有花篮、洗衣篓、宠物窝、收纳桶等十余个品种,柳编产品畅销海内外,种植、编织、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年可增收800余万元。
  去年,滋镇柳编先后亮相华交会、广交会,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品牌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本报记者王志伟本报通讯员齐宝瑞摄影报道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