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在帽厂工作队

肖培强

1976年10月,德州地委行署组织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双学”俗称 工作团,到有关企业、农村帮助指导工作,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我们所属市工基交大队,10月下旬,全体人员集聚地委二招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赴前培训, 月2日上午,11 正式进入德州市帽厂。

入厂后,围绕“依靠帮助提高”的工作方针,我们对企业从组织管理到生产一线,再到后勤服务,多层次全方位进行接触。工作队员全部深入到生产关键的车间班组,尽可能地了解掌握企业治厂理政、职工思想情绪、劳动状态的实际情况,还有影响和阻碍生产建设发展的实际问题。

我原在机械生产加工企业,一踏入制帽作业车间,简直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马达轰鸣,机器飞转,百余台电动缝纫机“突突突……”声浪滚滚,副工操作整理的噪音及人们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可谓人声鼎沸。生产工序中,机工副工都是流水作业,手头稍慢,工件就会在你面前堆成“小山”,堵到眼皮上。当时帽厂女职工约占90%,生理条件、身体状况相对复杂,还有育婴、哺乳等问题,致使出勤参差不齐,给完成任务带来了不少麻烦和困难。为此,我们工作队员同车间主任或班长一道进行家访,帮助协调家庭关系,征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鼓励员工振奋精神,以集体为重,投入生产。一系列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调动和激发了干部职工空前的劳动热情,全厂上下呈现出一派比学赶帮超、热火朝天的景象。车间里,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脚步轻盈,手脚麻利,广播喇叭不时传来各班次打破日产记录的喜报。为了班组集体荣誉,为了争第一、破纪录,工人们有的埋头苦干,忘记了喝水;有的如厕一路小跑,许多家中有事的也不休班了,身体欠佳或病情较轻的,吃了药坚持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正当大家为振兴帽厂冲锋陷阵的时候,电业部门通知:每周限供电三天。为确保完成任务,厂部决定:打突击,两天的产量一天完。为求得实效,我们工作队员跟班运行。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劳动强度增大,原来年龄偏大、体质较差的员工劳动更加吃力,家庭作息矛盾等不利因素进一步突出和加剧。好在干部职工刚刚经历了一段英勇顽强、奋勇争先的“战斗洗礼”,关键时刻,也突显各级管理干部、群众工作的巨大能量。大家凭着一心为帽厂建设发展无私奉献的壮志豪情,所有困难都被克服,矛盾都被化解。实现了限电不欠产,任务按时完的既定目标。拼搏过程,也是对全员素质的一次检验。事实证明:帽厂人个个都是好样的。

随着工作情况的运行变化,我的工作重点由生产一线转为政工。在同行的协助下,我抢时间、争速度,主动加班加点,把厂里的宣传形式搞得形式多样,黑板报、壁报标语内容常换常新。会议室、办公室里企业方针、奋斗目标十分醒目。车间里、厂区内大字标语横幅有序张贴,并创办了企业简报。这些形式和平台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企业大政方针、重要决策,沟通交流各部门工作生产动态,宣传先进集体、模范人物优秀事迹,对鼓舞人心,助推企业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团结协作,帽厂行政管理政通人和,人们心情愉悦、精神爽朗。帽厂被评为二轻系统先进单位,多项工作受到表彰。荣誉是大家勤劳智慧的结晶。光荣属于激情燃烧岁月,为之奋斗的帽厂人。1977年12月20日,我们结束使命,回到了原单位。

每当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总感觉是自己学习提高、成长进步的一年。难忘在这一年中那些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人和事。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