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事连连 见证“光棍村”奔小康

《光棍村里的喜事》徐洪铎 摄
12月17日,王风国夫妇结婚35周年纪念日,他们看着《德州日报》刊登他们订婚时的照片,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夫妻俩与远在潍坊生活工作的儿子视频聊天
日前,王风国给企业安装生产线,忙得不可开交
家里的土地虽然流转出去了,但还会经常来这看看麦苗的长势
夫妻俩在村中小广场健身娱乐
8年前就买了汽车,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订婚时买的这块上海牌手表是他们夫妻俩永久的纪念



□本报记者周坤本报通讯员王砚才王书胜摄影报道
  11月8日至11月30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德州日报社承办的“历史的足迹——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徐洪铎个人摄影展”在市美术馆展出。其中作品《光棍村里的喜事》中的主人公王风国夫妇在影展开幕式上,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改革开放之前,王元梅村粮食亩产在100公斤左右,连续19年靠政府的救济生活,穷得远近闻名。周围村庄的姑娘谁也不往这里嫁,全村120多户农户中,50多个男青壮年都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绰号由此而来。 1979年后,王元梅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村民们的生产热情。该村情况一年比一年好,粮食和棉花产量翻了又翻,村民的人均分配收入由35元上升到了500多元。日子富裕了,多年来外流他乡的村民们陆续返回家园,安居乐业,昔日鸡犬难闻的王元梅村变得人畜两旺、充满生机。村里编出了顺口溜:穿新衣、住新房、吃细粮、娶新娘,日子越过越舒畅。
  1982年3月,王元梅村又一条“光棍汉”王风国经媒人介绍,与邻村的郭洪荣订下婚约。就在他们订婚宴请亲朋的当天,正好赶上摄影家徐洪铎到村里采风,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幸福时刻。1983年12月17日,他们喜结连理。“如此珍贵的镜头能留下来纪念,对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事,这张照片是我们最珍贵的纪念。”回忆起当年订婚的场景,王风国夫妇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照片上,准新娘郭洪荣有点羞答答,准新郎王风国挽起衣服袖子,特意把价值125元的上海牌手表露出来。这是当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其中之一,如果老百姓能够有一件,那就是当时村里的富裕户了。其实王风国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高考生,连续两年高考落榜后,他就去了东北学木匠手艺,1980年回到村里干木匠活,平均每天能挣三四块钱。结婚后,他再次回到东北做家具、干装修,5年后就把自己结婚时的土坯房翻盖成了砖瓦房,1999年又翻盖了面积更大的房子。
  干装修20多年来,王风国带动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目前,全村200多户农户中有140多户从事装修行业,其中有20多人是他的徒弟。照片上的表弟程金泉当时还是个孩子,如今47岁的程金泉在北京干装修,一年能挣几十万元。“我表哥订婚时的照片能留下来,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现在再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还是太穷了,后来我跟着他学装修,现在收入也很丰厚。 ”程金泉说。
  靠着自己的努力,王风国2008年在潍坊市买了第一套90多平方米的楼房,2010年买了一辆家庭小汽车,2013年他把家里的5亩地流转给了德强农场,每年可以收益5000多元的租金,他自己则在县城从事装修行业,每年差不多能挣二三十万元。 2013年,他们一家又在潍坊给儿子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楼房。这几天,王风国正在给德州相信电子有限公司搞室内装修和安装生产线,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儿女都结婚了,老伴常年在潍坊给儿子看孩子,我在老家干装修,感觉生活很幸福。党中央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俺们已经提前好多年过上了小康生活。 ”王风国笑着说。改革开放使人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如今时过境迁,但那张老照片不仅是王风国、郭洪荣夫妇回顾订婚以来点点滴滴的珍贵印记,更是将社会发展变迁定格为历史的永恒。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