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为何成为“邪教”的目标?


近年以来,一些邪教分子披着传教的外衣,以积德行善、治病养身、转世投胎等迷信谎言,拉拢善男信女入教入会,邪教痴迷者中,既有工人,也有农民;既有在职职工,也有离退休人员;既有党员,也有干部;既有教师,也有学生;既有大学生,也有小学生;既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按理说,老年人经历多、阅历广,应该不易上当受骗。然而,在受邪教蒙蔽的群众中,却有为数不少的老年人,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离退休党员干部。此类案件不仅骗取老年人财物,有的还会诱导老年人做出伤害社会以及伤害自身的行为,后果更为严重。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易入“邪教”呢?

一.生活困苦,经济拮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型的家庭结构正在建立。在城市,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农村,受子女外出务工等因素的影响,“空巢老人”现象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老人还要负责耕种家里的田地,有些还要负责带养孙子孙女,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和经济负担。绝大多数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低下,有时只能维持温饱,贫困现象非常普遍。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辛劳却贫困的中老年人,邪教就会给以“小恩”或“大惠”的方式来引诱他们入教。

例如在邪教全能神的《摸底铺路细则》中就要求“传福音”者:“到人家勤快一些,不懒惰,给扫扫地、帮做做饭等等”,还要求:“适当买一些东西,来维持和咱们的关系”,甚至还会为那些可能成为接待家庭的目标人群购买电视、冰箱等物品以获得好感,最终发展他们入教。作为老年人而言,他们更需要情感关怀、健康维护和生活帮助,这也给邪教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疾病增多,渴望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大多数老年人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各种各样的疾病开始逐渐侵蚀他们的健康,使之在被病痛折磨的时候对生活失去信心。同时,由于环境污染等客观原因,现代医学的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旧的癌症、艾滋病等疑难杂症还没攻克,新的“非典”、“禽流感”又不时爆发,给老年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惧,但他们又希望自己能更健康、更长寿,以便更好的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邪教组织在宣扬邪教教义时,往往就会利用这种心理,将其罪恶的本质隐藏在美好的谎言下。

邪教打着“治病救人”、“去病不求医不用药”的幌子,就最容易使人尤其是使老年人受骗上当。一些老年人,特别是独居或身患疾病的老年人,出于“反正不要钱干脆试试看”、“万一有用”等心理,最容易上当受骗。事实上,分析那些误入歧途的老年人初次接触邪教的原因,大多都是抱着强身健体和治病的愿望而去尝试的。他们大多本性淳朴,部分人又家境贫困、文化程度低、辨别能力差、甚至思想偏执,由于无法看清邪教的本质,而错误地把它当成一种信仰,导致误入邪教的陷阱。

三.精神空虚,缺乏关爱

如今很多“空巢”或“类空巢”老年人,他们与子女分居独处,与邻居、亲友交往更少,缺少关爱和沟通,无人嘘寒问暖,因而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无助感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精神空虚。邪教正是利用留守老人需要关心和帮助、需要温暖和慰藉的现状而给予简单的“关怀”,因此比较容易地将之拉入邪教组织。“传教”人士很会利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以感同身受的姿态出现,到老年人家中“讲经布道”,假意进行“关心”和“劝慰”,填补了老年人心灵上的空虚和孤独,满足了老年人渴望有人关心、期望与人倾诉的愿望。大家一起修法练功,相互交流练功心得,排遣了孤独寂寞,“充实”了空虚的内心,从而由以往的“无所事事”空虚寂寞过渡到“忙忙碌碌”的修法练功。

为了接近传教对象,赢得他们的好感,邪教组织组织可谓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做足文章。同时,传教人员还会积极寻找与被传教人员的感情“共鸣点”,以感同身受的同情姿态出现,用“爱心”去骗取人的好感。根据对方的心理状态,利用他们的弱点,对症下约,来维持与他们的关系。

四.熟人拉入,被迫入教

一个留守老人入了邪教后,往往要将身边的家庭成员或其他老人拉入教派,形成伞状发展状态,造成邪教容易在农村蔓延。留守老人一旦进入邪教组织,经过长时期的洗脑后,易精神错乱进入癫狂状态,六亲不认,将所有反对他的人看作是魔鬼与异类而可能加以迫害,甚至危害家庭成员和他人生命安全,转化难度很大。

警惕邪教向老年群体伸出魔爪,防范邪教向老年群体渗透。老人们自己平时要注意多学习,多看书读报,多看电视,多了解社会新生事物,不要相信个别有心人的夸夸其谈!歪理邪说千万别信!远离邪教欺骗场地,凡事都要讲科学,生与死是自然规律,正确面对死亡,只有注意科学健身,才能延年益寿,幸福一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老敬老不仅是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更应成为一种强烈的社会氛围。愿在我们共同努力下,给老年群体带去一个安详又无邪的晚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