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凝心铸魂 文化强市迈大步

▲在省文博会上,德州展区黑陶技艺展示引来众多参观者。记者郑东岩摄

▲杂技《高椅》获国际杂技节黄鹤金奖第一名。记者王志伟摄

▲芭蕾舞剧《天鹅湖》在德州大剧院上演。记者王志伟摄

一个城市的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市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努力建成协同发展示范区而不懈奋斗。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共同价值理念根基

不久前,一则“校门口听到国歌奏起,德州小学生立正站好举手敬礼”的短视频,经人民网官方微博发布后,引发网民纷纷转发、留言,一位网友留言说:“小朋友的爱国之心可敬!爱国必须从小抓起。 ”

爱国,世人最宝贵又共通的价值情感,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德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贯穿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

从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到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从全市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合唱比赛,再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我们的价值观”“中国梦”主题公益广告,我市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生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送到百姓身边、送进大家心里。

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宁津县为擦亮“诚信宁津”品牌,在人事考试、干部选拔任用、招投标工程、融资信贷等10方面推行失信制约制度,对失信者进行必要的制约和限制,同时,A级诚信个人及诚信企业可以享受服务、消费、评先树优3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了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和自觉。

核心凝聚力量,理论指引方向。

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我市宣传文化系统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人们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全社会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党的十九大召开不久,一场场生动的宣讲在全市迅速开展起来。汇聚一流专家学者的宣讲团,用生动的解读帮助大家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时代意义。

今年3月起,市委宣传部还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中国梦·新时代”百姓宣讲活动。百姓宣讲团通过讲故事和相声、快板、西河大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听众达万余人。据统计,仅2017年,市、县宣讲团就集中宣讲300余场次。通过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讲、领导干部对口讲、宣讲团基层讲等形式宣讲1600余场次,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一次次立足基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我市在贯彻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深入人心。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创造力决定掌控力。为把好导向,我市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围绕媒体融合,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和公信力的旗舰媒体。德州日报社、德州广播电视台纷纷开辟官方微信、微博,上线德州24小时新闻客户端和奏嘛手机台,构建起覆盖德州数百万人群的媒体矩阵,牢牢占据意识形态和舆论高地,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生态环境,让网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全市宣传文化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砥砺奋进的五年”“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全市上下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围绕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决策部署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宣传,在中央和省主流媒体刊播反映德州重点工作的重头稿件1000多篇,发稿数量居全省前列。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全年举办市级新闻发布会30余场,在新浪微博、微信“德州发布”公号编发信息2000余条,新闻发言人队伍实现县级以上单位全覆盖,设立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发言人90余名。

推进文明创建,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

凡人善举,是点亮时代的道德灯塔,是温暖人心的城市名片。舍身救人感动中国的孟祥斌;燃烧生命,用一身正气捍卫公平正义的“无胃检察官”黄平亮;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卧床的公公、三个智障叔公和两个侄子,演绎人间大爱的孙洪香……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文明家庭”,在德州激荡起“我文明德州文明”的浓厚氛围,擦亮了“有德之州文明之城”的城市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 2017年,全市新增全国文明单位5个,新增省级文明单位48个,新增市级文明单位86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达948个。19所学校入选省级文明校园,德州市实验小学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100户家庭入选首届市级文明家庭,20户家庭入选首届省级文明家庭。

随着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

——推进“四德”工程,构筑道德高地。武城、临邑、齐河、禹城、平原、乐陵、庆云7县市成功创建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武城“四德”工程建设被确定为全省重大典型。全市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9860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上榜率达到70%。发布20名市级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3人被评为全省“榜上有名”先模人物。

——加快诚信建设,夯实文明之基。推进“厚道鲁商”品牌三级联创活动。仅2017年,全市评选诚信企业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5家,3家企业上榜全省“厚道鲁商”品牌形象榜,我市被授予全省“厚道鲁商”倡树行动优秀组织奖。宁津在诚信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我市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于2015年在全省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大力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短丧、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村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我市被省文明委授予移风易俗工作先进市,7个县市区被授予移风易俗工作先进县市区。乐陵、禹城在移风易俗的实践探索中走在全省前列。

文明花开满园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让社会更和谐。

文明正在悄然快速地扩散,从斑马线前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已成为市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而这正是创城带来的变化。

精神文明的进步,激发出人们博大的善与爱。凡人善举比比皆是,强大的正能量不断凝聚。 2017年,全市评出52名“德州好人之星”,3人被评为“山东好人之星”,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道德模范达396人,连续5年,每年有市民入选感动山东十大人物。值得一提的是,薛长赳、薛长虎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孙洪香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六届省级道德模范,黄平亮被授予“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无数分散的道德因子,聚合、裂变、升华,持续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德州出好人、德州好人多”已然成为一个道德现象、社会共识和响亮品牌。

志愿服务成为一种城市时尚,人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递出的温暖和善意。我市通过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建设,广泛开展“四个一批”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每周日确定为志愿服务活动日,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劝导、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

目前,全市各类志愿服务队伍达2159支,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6万人,累计服务社会80万小时。“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凝于心、见于行,不断深化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了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今年2月14日,中央文明办公布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德州市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获得2020年正式参评全国文明城市资格。

进入新时代,文明之城的德州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更加浓墨重彩地书写新的城市文明华章,驰而不息地铸就文明之城新常态。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打造地域文化高地

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化表情,每一个个体都有珍重的文化记忆。

假如,请一位德州人,谈一谈这几年间最触心弦的文化收获,或许会听到:是节假日逛一逛市博物馆,穿越时空的阻隔,触摸历史,邂逅惊喜;是在大剧院欣赏了一场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享受世界级水准的高雅艺术盛宴;是在晨光中来长河公园进行一场“健身跑”,尽情感受天然氧吧的魅力;是与父母孩子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剧《大刀记》,重温抗日英雄梁永生挥舞大刀奋勇杀敌的传奇故事……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簸箕刘社区的刘玉霞眼看着家门口德州大剧院造型独特的“流动音符”一点点长起来,成为视线里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从微信公众号得知奥地利维也纳古典交响乐团将登陆德州大剧院后,她想约好友去欣赏。对于“70后”的她而言,40年前,“音乐会”还是闻所未闻的事物。那时,一场露天电影就可以吸引大家呼朋唤友,搬着小板凳簇拥在一张银幕之下。

在刘玉霞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前,德州地区活跃着流动的乡村放映队,露天电影是乡村重要的文化娱乐生活。随着时代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文化生活越来越多,露天电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40年春风化雨,德州的文化建设突飞猛进,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打造地域文化高地为目标,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围绕文化立市、文化强市战略部署,全市文化面貌焕然一新。

回眸40年,德州文化从艰难中启程,并不断走向开放、繁荣、多元,人们感受到德州文化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共兴共荣的非凡历程,振奋于德州文化“软实力”的日益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无到有。2012年市博物馆建成使用,2013年德州大剧院正式启动并成功托管运营,2015年苏禄文化博物馆挂牌成立,市级文化设施形成了“五馆一院”的新格局,填补了我市重大文化设施的空白。特别是强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建成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2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4个,村(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900个,文体小广场基本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健全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接待群众300万人次。

文化生活愈发丰富多彩。德州先后举办“德州大众艺术周”等系列活动,开展送戏下乡演出800多场,参与群众20万人。举办元宵节民间文艺汇演、曲艺消夏晚会等文化惠民活动 100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9.8万场。德州大剧院全年演出50场以上,几乎实现了周周有演出。

一批极富地域性、时代性的艺术精品涌现。书法《滕王阁序》、杂技《弹球》、相声《特殊对话》、微电影《让爱回家》、黑陶《生命的力量》等近30件作品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东方朔》、图书《兵出渤海湾》等5件作品获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工程”奖;一大批优秀演员和作品获得山东戏曲红梅奖、山东省杂技魔术奖等奖项。《大刀记》获省第十二届“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省第九届“泰山文艺奖”电视类三等奖。

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德州电影小镇初具规模,10余家影视文化公司入驻经营;鬲津文化艺术小镇入选“第五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先后实施74个“部长项目”,建设了一批文化基地,打造了一批创新品牌,培植了一批工作亮点。拥有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6家,通过2018儒商大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载体,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17.91亿元,占GDP比重为3.98%。其中,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出版印刷、文化传媒、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势头强劲,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产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创新业态强势突破。

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形象就是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实力。未来,德州将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进一步加强提炼城市形象符号,加大城市宣传推介力度,展示城市新面貌、新气象、新风采,让“文化德州”成为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

□本报记者任立松见习记者李榕本报通讯员盖其栋张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