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扶不扶”不再成为社会难题

让“扶不扶”不再成为社会难题

文/袁文良

遇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面对这个纠结的问题,济南一位小伙给出了漂亮的答案:11月29日上午8点左右,在济南市经十路与山大路路口,一名65岁的老太太走在斑马线中间位置不慎被橡胶减速带绊倒在地,嘴唇被擦破皮流了不少血,手部和腿部也被摔青了。一位热心小伙不仅将老人扶起来,还搀扶着她过了马路。之后,小伙找纸巾让老人擦拭血迹,还给老人的家属通了电话,随后便默默离开现场。如今,老人的伤情已经好转,她想找到那位小伙当面说声“谢谢”。(生活日报12月5日)

不知从何时起,“扶不扶”倒地老人渐渐成了公众话题,每隔一阶段时间就会伴随相关事件而出现。特别是近年媒体曝光出诸多类似南京彭宇案的扶助跌倒老人反被诬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断”等逻辑推理的理由判决巨额赔款等案例,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扶不扶”而心存忌惮:不扶,于心不忍,扶了,唯恐被讹上身。而今,济南热心小伙和摔倒老人的举动,无疑让人们感受到了人间温暖,提醒人们不要让“扶不扶”成为难以破解的社会难题。

一方面,面对“扶不扶”的问题,我们应分析一下老人“讹人”的原因,在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和养老等公共保障体制上下功夫,解决部分老人没有养老保险的问题,使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如此这般,老人不再为摔倒受伤所需的费用发愁,从而可以降低老人们的危机感,讹人的事恐怕就会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扶不扶”也将不再是社会难题。

另一方面,面对“扶不扶”的问题,那些“讹人”的老人在真相大白之时,多是向被讹者道一声“对不起”或“我错了”,其违法成本几乎为零。所以,相关执法部门在对“扶不扶”问题进行取证之时,除依法对肇事人员予以依法处理外,也要对“讹人”的人予以处理,依法提高其升“讹人”的成本,从而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

再一方面,面对“扶不扶”的问题,国家、社会、媒体、学校、家庭等各方都应该大力弘扬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把宣传这样的好人好事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具体的案例,进而引导全社会共同营造崇尚道德、践行道德的良好氛围。

如此这般,面对需要救助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热情而温暖的双手实施救援,“扶不扶”的社会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电话/微信:13598831881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