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坐两天车去学琴 现在家门口就能学才艺

原标题:古筝教师马月秀:40年前坐两天车去学琴现在家门口就能学才艺

德州新闻网讯(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汤锦瑶摄影报道)

端坐在古筝旁,缓缓拨动细细的琴弦,一个个优美的音符轻快地跳出,像一条流动的溪水,把人带进恬适的心境,悠远淳朴。弹奏者正是古筝教师——马月秀。

今年57岁的马月秀,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回忆起40年前的青春岁月,她感慨道,那时文化娱乐生活很少,连读本故事书都是件奢侈的事情。更不用说与乐器打交道了。让她感到庆幸的是,她的母亲在德州市文化馆工作,所以,她有幸接触到了同龄孩子没有见过的乐器,也是母亲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1976年,我作为扬琴学员,考入德州市歌舞团。”马月秀回忆。当年,有个文化局领导在参加山东省文化工作会议时,看到山东筝派传人韩庭贵在台上表演了一首古筝曲目,在聆听过古筝带来的潺潺流淌的古曲后,她倍感惊诧:这个乐器是什么?德州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人才能弹得出如此美妙的琴声?“那位领导回到德州后,就开了一次会,并决定派德州的学员去学习古筝。”马月秀幸运地被选中,1977年,她来到山东省歌舞团学习古筝。

在省歌舞团学习了半年后,正值山东省举办首届古筝培训班,地点就在“筝琴之乡”菏泽,而老师则是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山东筝派杰出的代表人韩庭贵。马月秀成为第一批学员,“当时一共有7个学员,我们都非常珍惜那些学习的机会。那时从德州去菏泽学琴,需要先坐近4个小时的火车到济南,住一晚后,第二天一早再乘坐8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菏泽。”每次去学习,只有80斤的她要一肩背着行李,两手抱着古筝。

“当时学习、居住的环境非常艰苦,现在的孩子弹琴之前,要缠上指甲弹奏,而我们当年弹的琴弦都是钢弦,也没有指甲可戴,手指尖都裂开了,但大家都忍着不放弃。”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就仿佛在昨天,马月秀说,“冬天晚上睡觉的地方关着门窗都进风,几个人将被子盖在一起睡都觉得特别冷。”虽然辛苦,但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而这次的培训也让马月秀大开眼界。

1980年,培训结束时,马月秀与同期学员们举办了一场汇报演出。当众人在台上将所学筝曲演奏出来时,台下掌声四起。

从学员到古筝专业演奏者,从古筝教师到德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马月秀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真的非常幸福,想学什么乐器、想练一手好字随时都能找到老师教。”看到现在各种培训机构遍地开花,马月秀感慨良深:“随着时代变迁,家长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了琴、棋、书、画等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孩子们想学什么都可以报专门的培训机构,有的学生家长还每周带孩子坐高铁去北京学习,现在出门也比过去方便多了,一个多小时就到北京了……”勤奋好学的马月秀觉得,要是一段时间自己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变化很快,我要活到老学到老,让自己的古筝演奏及教授技艺更上一层楼,也让生活越来越精彩。”

如果你想讲述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发生的故事,可拨打本报电话:2220000,18653465975,或将信息发送至邮箱:157461480@163.com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