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化解信访两难的“金钥匙”


  “下面请申请人陈述反映的问题和事项,并提供书面证据。”随着主持人的郑重宣布,临盘街道办事处李某信访问题听证会开始。这是我县在信访层面贯彻依法治国理念,落实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用听证这把金钥匙解锁信访当事人信访难、基层部门答复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县召开基层简易听证会33次、普通听证会7次,有效化解信访案件20起,化解率达60%。
  为使听证这把化解信访积案的金钥匙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我县三措并举,推动信访听证制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强化听证意识,解决认识不到位,工作不主动问题。信访听证工作已推行数年,但基层开展不平衡,重视程度不够问题依然存在,少数乡镇仍停留在“听证没有用”“三级终结”终而不结的固有思维中。为解决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我县注重做好“两个必须,两个参与”。一是要求有权处理机关,必须在作出答复意见之前举行听证并完善听证程序,听证时邀请各乡镇分管领导、信访办主任,人大代表,以及法制办、国土、人社、组织、司法等部门人员参与,从而提高有权处理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二是听证会必须前置到问题属地召开,谁处理问题谁组织听证,坚持问题在事发地解决;在听证员的选取上,要求邀请两名基层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扎实的乡镇信访办主任(司法所长、维稳办主任)参与,达到参与案件、培训队伍、宣传提高的结果。1至10月份,通过听证会以会代训、全员参与的形式,培训信访人员200余人次,切实提高了基层信访干部独立开展听证工作的能力,开展信访听证氛围空前浓厚。
  夯实听证基础,充实听证人才库力量,解决听证员专业单一问题。听证案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听证人员素质的高低。县信访局针对某些疑难案件处理过程中相关单位有顾虑、“怕得罪人”的情况,积极向各单位推荐专业听证人员,让听证人员从中立的角度公平、公开的评议事件“真相”,依法、依规“判案”。通过公开听证,既最大化地维护了信访人的合理合法诉求,又将有权处理机关从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两难角色中解脱出来。为解决原有听证员中政府工作人员多、来源较单一、群众可选择性小的问题,临邑县对原有听证人才库进行补充调整,重点补充了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乡贤达人和党校教授、师范院校专家学者以及心理咨询师等人士,一支素质更高、结构更合理的听证员队伍由此建立起来。
  规范听证程序,从源头规范信访环节,解决听证程序“残缺”问题。基层听证程序不完备、要件不健全、答复无内容、结论无依据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临邑县采取用“普通听证程序”代替“简易程序”,用复杂步骤代替简易环节的“笨”做法,完善信访程序各环节不规范问题。要求乡镇(单位)对于网上受理的案件必须事前商请、研判、会审,对需进行听证的信访事项不论是简易听证还是普通听证,尽量按照普通听证的程序完成告知、申请、受理、记录、结论等环节,杜绝出现听证环节“缺这少那”、录入不规范现象发生。
  通过扎实开展信访听证,一批疑难信访问题得到成功化解。今年6月份,德平镇闫家村朱某、闫某等人多次到县委、县政府信访,要求镇政府归还上世纪70年代原公社窑厂占用的土地,镇政府及时作出答复。信访群众对答复不满意,不但越级信访,还组织群众阻挠上级部门对窑厂拆除复耕地块进行评估验收。后该信访事项一直僵持不下,有发生群体信访事件的可能。县信访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积极介入该信访案件,及时启动信访事项复查程序。经调查发现,原公社占用的闫家村土地无任何书面手续,窑厂拆除后群众认为窑厂拆除土地应该归还闫家村,镇政府认为该宗土地已使用超过20年,权属应归镇政府所有,双方各不相让。在调解无果的情况下,为公平、公正化解该信访案件,7月27日,县政府严格按照普通听证程序在事发地进行听证。该案件的焦点是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听证认为,土地权属问题应当由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作出行政裁决;其次镇政府作为答复主体不适格,基层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再者根据国家信访局《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和《山东省法定途径分类处理问题信访投诉请求清单汇编》规定,该信访案件应当通过诉讼途径解决。通过听证,县政府作出因答复主体不适格、适用程序错误,撤销镇政府答复意见,将该案件退出信访程序的决定,同时积极引导信访人依法行政诉讼。
  对于听证结果,当事双方非常满意,信访人朱某说:“听证让我们明白了反映问题,要根据问题性质找不同的职能部门,不能光信访,把我们领上了解决问题的快车道。”镇政府相关人员也深有感触地认识到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基层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的重要性。目前,该案件已依法导入行政程序。还有像宿安乡梁某反映工资待遇问题、县供销合作社写某反映社会保险金缴纳等疑难案件,都是通过听证的形式让信访人感受到程序的公平、公正,保证了基层信访答复清晰明白,实现矛盾轻松化解,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杨华 曹法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