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沉下去” 村庄“活起来”

□本报记者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 杨大为

“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经常到村里来,入户了解群众需求。帮助我们建设的‘四点半学校’,解决了孩子们放学以后无学习场所的难题;为秧歌队提供的器械、衣服,丰富了村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11月5日,朱集镇高厦檐村党支部书记蔡金忠说。

“联系帮扶乡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干部人才真正‘沉下去’,引导优势资源向一线倾斜,通过解决基层实际问题,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让群众幸福感越来越高。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玉胜说。去年4月,全市推行市直部门联系帮扶乡镇以来,市委宣传部坚持走在前、抓主动,先后召开专题会议、联席会议、现场会16次,落实帮扶事项12件。通过真帮实扶,给帮扶单位带来了新气象,促进了帮扶村的全面发展。

在帮扶中,市委宣传部20名干部,由班子成员带队,分批到乡镇和帮包村开展调研,并组织本单位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朱集镇和王双志、高厦檐、陈素习、小常家等8个帮扶村和共驻共建社区泰山现代城小区开展帮扶。

包村的党建特派员,深入党支部、社区、农户、学校、田间等,采取走访座谈、专题调查、采访报道等形式,及时了解村情民意,掌握群众所想所盼。根据调研结果,多方征求意见,帮助所帮扶村“两委”理出工作思路,明确了重点工作。

发挥宣传的职能优势,积极向群众宣传宣讲市委市政府各项惠民政策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知识。通过不定期走访慰问老党员、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送去大米、面粉、食用油等慰问品,给多个村配备书籍、空调、书架、桌椅等用品,切实给社区、村庄带来了新气象,注入了新活力。“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网络媒体行活动,吸引了国家、省、市媒体的众多记者来到朱集镇,提高了我们的名气,现在我们镇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了。”朱集镇党委书记孙玉贵说。

今年以来,市委宣传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围绕红色文化、红枣产业和特色小镇建设,组织开展“撤县设市30周年”大型诗歌采风和全国网络媒体乐陵行大型采访等活动,邀请诗刊社、省文联、德州文联知名作家和经济日报、人民网等全国知名纸媒和网媒记者走进朱集镇,推出了一批精美诗作和重点报道,加大对枣林旅游资源推介;并利用乐陵市报、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和上级媒体平台,全面展示朱集优美的枣林风光和丰富的生态旅游、人文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大大提升了朱集镇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同时,还发挥宣传部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强乡村文明行动工作培训,指导文明村镇创建,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水平;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法、送卫生等各类惠民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前三季度,市委宣传部累计组织协调有关帮扶部门开展各类帮扶25项,全面助推了朱集特色小镇建设提档升级。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