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面子”到重“里子”


  庆云镇讯 (杨群)“披麻戴孝”、“烧纸钱”、“留坟头”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传统祭扫现象。今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殡葬改革工作的安排部署,庆云镇党委政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深化农村殡葬改革,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经过一年努力,殡葬新风已在该镇各村吹起,灰头土脸的祭扫将成为明日黄花。“庆云镇辖内47个村,农村人口超过95%,每年平均死亡率为5‰。由于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的普遍推行,坟头严重影响机械耕作。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农村殡葬改革工作。 ”庆云镇民政所工作人员郝玉芳同志向记者介绍说,“但是人们观念转变缓慢,村里又普遍没有祠堂公墓,宣传实际效果非常差。 ”如何满足农村殡葬服务需求,解决人们的顾虑呢?为此,庆云镇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积极开展公益祠堂建设工作。该镇以石佛寺村、张桃符、东三里等8个村为试点村,通过综合分析镇域内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对8个村祠堂位置进行了初步选址。 8月16日,该镇第一批8处祠堂同时开工建设。“周尹村作为殡葬改革的第一批试点村,在村西北建设了占地2亩的祠堂。”周尹村支部书记周明月介绍说,“现在祠堂的主体工程已经顺利竣工,从明年开始,村里计划清明节统一到祠堂祭扫,告别丧葬陋习。 ”
  周明月总结了建祠堂的三个优势:省地、省钱、省心。但“入土为安”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从“入土”到“入室”这么大的跨越,群众能不能接受呢?为此,在祠堂建设初期,村镇干部带着村里的代表四处参观考察,在选址和设计方案等工作中让他们也参与进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祠堂建成后,他召集村民给大家算了一笔明白账:祠堂既不占用耕地,又省下了丧事买棺材的费用,丧事时间也减少了。响应了上级政策,又生态卫生,不是挺好的嘛!慢慢的,村民们接受了从“入土为安”到“入室为尊”的丧葬方式。
  在推行“薄葬”的同时,该镇的移风易俗工作还得到了“厚养”,今年以来,该镇加大移风易俗的工作力度,投资5万余元,在慈家、张马郎等4个村建设了乡村文明宣传一条街,印制宣传册1万余份,宣传袋2万个,通过进村入户等方式全镇进行宣传;47个村红白理事会全部完善了红白理事会章程,根据《庆云县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参照标准》,把丧失简办、婚事新办纳入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操办确定了标准和要求。随着红白理事会的大力推行,倡导移风易俗、引领文明风尚的新思想、新做法逐渐深入人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