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打造群众满意“幸福之城”

扶贫助学立志在行动
庆云一中
文化惠民演出
美丽乡村建设一角
庆云县中医院效果图
太极拳展演

民生事业有质感有温度打造群众满意“幸福之城”


  □张秀葵 王凡存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庆云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全县民生投入1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资金用在补民生短板上,一大批重点民生工程、惠民举措随之落地生根,真正让群众幸福更有质感、庆云发展更有温度。
  投资6.5亿元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投资1.74亿元实施城区绿化硬化工程;投资9800万元实施碧水绕城工程;筹集4300多万元扶贫助学基金;累计整合资金38.3亿元,完成7134户棚改任务……一项项实打实的工作,汇成了一份暖心的民生答卷。
打造渤海教育名城建设幸福教育小镇
  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曾一度是庆云教育面临的发展状况。
  为一举打赢教育翻身仗,庆云投入8.2亿元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拿出价值近2.5亿元的黄金地块,建成两座学校运动场。成立渤海教育名城创建领导小组,创新实施集团化办学,建立四大教育集团;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新机制,逐步实现了小县办大教育、弱县办强教育,全力打造渤海教育名城。
  同时,在推进教育扶贫中,该县创新实行干部扶志、企业家扶贫、教师扶智“三帮一”扶贫助学模式,立体保障孩子生活学习无忧,并发动社会力量筹集了4300多万元扶贫助学基金,一次性解决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成长难题。
  为了用好、管好这笔基金,庆云专门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把关核实每名贫孤学生的情况,定期通过扶贫助学基金账户直接划转到受助人账户,并对贫孤学生实行动态管理,采取贫困进、脱贫出的“进出机制”。今年已发放助学金194.65万元,帮扶家庭491户、孩子531名,全县无一名孩子因贫困失学。
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构建碧水生态新城
  过去,由于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善,雨水、污水全靠一根管道排,不光有积水返味的问题,还会顺着市政雨水管道排入河道,形成黑臭水体,市民生活环境受到影响。
  民生痛点就是工作的重点。庆云将“四供两排(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排水、排污)工程”放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2年内实施城区150公里雨污分流工程。投资5300万元,实施玉水河-清水河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截至目前,完成全长28公里的碧水绕城工程,小西湖湿地、北海公园、紫金湖湿地公园等全面连通,城区水系实现自然流动,打造了水韵灵动、蓝绿相映的生态新城。
  同时,庆云县实施了双龙湖水库工程,着力为全县供水开辟第二水源。并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采用“第三方评估机构+三级河长清查”模式,将境内3条省级河流、11条县级沟渠、2座水库的300多个违法事项全部清零,350公里河道沟渠得到有效治理。
推进棚户区改造筑牢幸福温馨家园
  庆云把棚户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推进,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引入企业资金、撬动民间资金,累计整合资金38.3亿元;打好法治牌、全局牌、亲情牌,一把尺子量到底,完成7134户棚改任务;选最好的位置、用最好的材料、按最高的标准,规划建设了11个安置区12730套楼房,完全满足群众住房需求。
  今年庆云在东周村实施了整建制、连片式拆迁工程。该村曾是社会治安难点村、私搭乱建重灾区,前几天刚刚完成所有房屋拆迁。该县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全程公平公正公开,2个月零震荡整村拆迁,拆出的1500亩黄金地块,规划建设以生态为底色的产业新城,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
  除棚改外,另一项民心工程——危房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自2016年以来,该县已累计投入3500多万元,1600多户贫困户住上安心房。同时,进一步“改厕、改院”,完善水、电、路、厨房、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今年已完成危房改造210余户,完成任务数的135%。
打好脱贫攻坚战成就孝善幸福乡村
  庆云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不折不扣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到每名贫困人口身上。自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全县共有1.8万人脱贫,45个省定重点贫困村摘帽,并获评“2017中国全面小康扶贫十佳县市”,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县。
  在产业扶贫上,庆云按照“本金不动,风险可控,按需调节,长期稳定”原则,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整合省、市、县扶贫资金1856万元,重点发展收益稳定的尚堂石斛、田园综合体、中药饮片等6个产业项目,分红按照不低于投入扶贫资金10%的比例分给贫困户。去年全县产业项目收益达到56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900元以上,项目收益率达到10.6%。
  此外,庆云还通过设立扶贫专岗,为特困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展孝善扶贫,凝聚贫困户亲属、政府、社会三方力量,设立孝善扶贫基金,强化养老保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