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的日子

□吴越西

整理书柜时,偶然发现了柜边角落里堆放着一摞厚厚的信件。信件已泛黄,落了一层薄灰。看着呈现在眼前的各色信纸,还有那些或清秀或飞扬的笔迹,让我感慨万千。

信手打开一封微微泛黄的旧信,青春的记忆畅游跳动起来。那时的人们,是多么热衷于在信纸上用文采飞扬的语句与友人对话。探讨着问题,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唇枪舌战;倾诉着秘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还有初恋时怦然心动的懵懂,热恋时激情满怀的幸福,失恋时天昏地暗的欲哭无泪……所有这些,组成了青春激扬的旋律。

记得当时,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曾感动了无数人,家书成为在外的孩子寄托思乡情感的主要方式。我上大学时,宿舍里还没有电话,所以,那时不管是和家里还是和朋友都是通过写信联系。于是,自然而然的,写信、收信也就成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接到知心好友的来信,每一句都要好好看一看,一封信有时甚至能看好几遍,然后再开始回信。青春的青涩、成长的思考、生活中的烦恼,都倾诉在信纸上,封在信封中,等待几天后到达朋友那里,然后再在期待中盼来回信,那份期待,不是现在打个电话所能感受到的。

写信,还有很多的讲究,包括信的折叠方式。我还记得倒贴邮票是“我想你”,每当谁收到一封那样的信的时候,一番打趣总是少不了。至今犹感,写信的过程是情感真实的流露和表白。

写信最多的日子,是我到部队后。初到陌生的环境、独处的孤单、想家的愁绪等等,都被我化为一串串文字。但每次给父母写信,总把苦痛缩小,把平安快乐传递给家人。每每收到家书,看着母亲或是哥姐熟悉而又亲切的笔迹,都会心酸亦喜悦。眼前仿佛看到他们端坐在桌前,母亲坐在一边,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写信的场景。那小小的绿色邮筒,承载了我许多的欢笑和忧伤,也让我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许多年过去了,辗转几次调动和搬迁,我都没有舍得将这些信件丢掉。再展手间,温暖如故,它们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曾经拥有的灿烂的青春年华,值得我一遍遍回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