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不饱”到“要吃好”

□阎友新

从小菜半边粮的吃不饱到家有余粮,从4菜1汤到丰盛的大餐,餐桌上的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小时候家境贫寒,母亲常常为一日三顿而忧愁。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家庭的粮食是不够吃的,母亲处心积虑在门前屋后种植了大片的蔬菜,什么白菜、黄瓜、南瓜,什么辣椒、萝卜、丝瓜,也不至于是无米之炊,但我们3个孩子总觉得肚子空空,大概是因为没有油水的缘故吧。印象中,玉米饼、米粥、红薯等是那个年代随季节变换而变更的主食,除非有亲戚来,全家才有机会吃上白米饭。吃的菜,自然是母亲一手栽种的蔬菜,家里几只母鸡下的蛋,平时从来舍不得吃,只有碰到我们兄弟仨过生日或者逢年过节,父母才会“大度”地炒上几个鸡蛋。节省下来的鸡蛋可是大有用处的,可以卖掉,用来买煤油、火柴、食盐,甚至给我们交学费……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年。过年几天里,精打细算的母亲总能让我们每顿都吃上白米饭,父母还会买点猪肉,做些我们最爱吃的肉丸、饺子。时至今日,童年的记忆,更多地停留年三十的团圆饭上。

上小学五年级时,父母为激励我好好读书,郑重承诺:如果能考上镇上中学,就天天让我带米饭去学校吃午饭。那时,天天吃米饭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可以说:吃上白米饭是年幼的我努力学习的动力。

1981年,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市一中。记得当时学生的伙食费是每月6.8元,还得自己把大米交到学校保管室换取饭票。学校中午供应一顿菜,早餐晚餐都是白饭就着各自从家中带去的咸菜。每日午餐时,10个人一大钵饭和一菜盆,值日生分饭菜时,10双眼睛都盯着,生怕给自己分少了吃亏。现在想来,依然觉得很是苦涩。

高考落榜后,我听从祖国的召唤,毅然决然地迈进了军营。刚到部队时,我感觉连队的伙食特别好,每顿两荤一素,每个星期都能吃上一两回大排或鸡腿,碰到元旦、劳动节、国庆节和春节,还会加菜。在部队工作生活不到1年,我明显长胖了。后来,一直是4菜1汤,直到8年后转业回地方。

进入21世纪,我们家里餐桌上的饮食已从“要吃饱”到“要吃好”。主食方面除了大米,杂粮也偶尔变着花样走上餐桌。菜品的种类呈现多样化,鸡鸭鱼肉几乎是餐餐都有,时令蔬菜轮番上桌。勤劳的妻子时常照着菜谱,琢磨一些新的烹饪方法。周末,我们一家人还会选择外出就餐,犒劳犒劳自己。

在保障家人餐饮健康方面,妻子无疑是劳苦功高。她认为蔬菜要吃绿色无污染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新鲜的,连食用油都要购买非转基因的……近几年,妻子挑选食材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她关注着哪些食材有营养、什么食材能防衰老、什么食材能清心明目……

回忆过去的艰难,才觉得今天生活的美好。小小的餐桌,映射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强,咱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加甜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