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峰:打造“爱·和”品牌名校

陈爱峰(左三)与老师们交流教学管理心得


□本报记者李玉梅曹清

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山东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题研究中心联系基地,德州市高中教学成果一等奖……近日,走进齐河一中校史馆,橱柜里展示的一面面沉甸甸的奖牌,都在诉说着这所有着60多年历史的学校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做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踏踏实实,细致工作,走进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校长陈爱峰的话掷地有声。凭着这份坚持,齐河一中在“区域特色名校”到“齐鲁名校”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而从容。

厚积文化底蕴营造育人氛围

今年高考后,高三五班班主任孔劲东收到学生家长送来的一面锦旗,“谢恩师谆谆教导”七个大字,体现了学生及家长对齐河一中教师的认可。“这正是我们推行‘爱·和’教育结出的硕果。 ”陈爱峰这样阐释办学理念,“2011年,学校确立了‘以爱为本 以和为美’的办学理念,目的就是将‘师生皆有仁爱之心’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和谐共生’作为贯穿育人工作全过程的追求。 ”

无论是“和园”“爱园”“智慧园”“伯乐园”“风华园”五大主题文化园,还是分别以明德、开智、弘毅、致远命名的办公楼、教学楼、综合楼和宿舍楼,还是校园里的求实路、成功桥、太极湖的命名,教室里、操场上、楼梯口、台阶上张贴的“爱·和”语录,无不体现着陈爱峰“以爱为本以和为美”的教育理念。

硬件设施提升,软件设施也要跟上,学校每个月定期举办以“爱·和”为主题的研讨会,印发《以爱为本以和为美》系列丛书,还通过艺术节、文艺汇演、励志演讲等活动,让师生时时感受“爱·和”文化。

在学校,学生时时感受到老师的“爱”,老师处处感受到领导的“爱”。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上,认真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不良习惯,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高;校园里秩序井然,环境越来越美了……

短短几年,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为改善。尊重、爱护、宽人和惠人的情感在校园中荡漾,学校风清气正的和美局面逐步形成。

创新机制体制打造学校名片

今年,省教育厅决定推行全员

育人导师制,解决“教师只教书不

育人”的教育现状。而在这之前,全

员育人导师制已在齐河一中推行

了近7年。“我们的导师制走在了

全省前面。 ”陈爱峰自豪地说。

2011年,学校成立全员育人导

师制工作室,建立了一支全员参

与、全程管理、分工合作、捆绑评价

的导师队伍。每天与学生一起朗读

励志信、每周与学生谈心一次、每

学期与学生共同用餐一次、每学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一次……陈爱峰将“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由此实现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一个年级有150余名教师、学生2000余人,如此规模庞大的教育实体,要提高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实属不易。陈爱峰经过多次探索实践,决定缩小管理单元和模块,实行一级三部制管理体制,即把全年级的师生平均分为三部分,建立平等的三个级部。每个级部主任负责十几个班的教育教学管理。“原来我管理的教师和学生人数太多,没办法完全了解每个人的学习及工作情况,一级三部制的实施,不仅减轻了工作压力,还让我有时间了解每个教师及学生的基本情况,也让级部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关系。 ”2018级级部主任贾祥龙说。

转变教育理念学生多元发展

一直以来,陈爱峰始终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2011年,在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陈爱峰不断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体而多元的成才”。

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先后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健美操大赛,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当环保小卫士等,营造尚善、尚真、尚美、进取的德育氛围,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心,通过对学校文化积淀、特色、发展方向以及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等评估,开设奥赛、文学、声乐、舞蹈、戏剧表演、键盘、器乐、绘画、书法、工艺、设计等11个工作室,成立奥赛、创新、民乐团、武术队等社团,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在多元化课程的支撑下,学校出现了百花竞艳的喜人局面。2012年以来,齐河一中在全国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一等奖获得者达到23人,3人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0余人次获得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6年,学生赵鑫淼在印度国际天文物理奥赛中夺得银牌。此外,齐河一中舞蹈队获全国中小学舞蹈大赛一等奖,民乐团获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二等奖。“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构建和谐校园的‘三大战略’,激发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学校发展,为打造一个优质品牌学校不断努力! ”陈爱峰信心满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