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原来,还有李之仪


  □胡祖沛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首经典的爱情诗词传唱近千年,经久不衰。诗词作者为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作词地点就在当涂县姑溪河畔的钓鱼台。李之仪在当涂生活15年,著有《姑溪词》,死后葬于当涂县东门外藏云山。
  1999年,我在浩瀚的史料中发现了李之仪和当涂的只言片语,2006年,我和时任《皖江晚报》总编辑的吉太耘老师谈及此事,他很是感兴趣,他对我说,你还是写点关于李之仪的文字吧,我连夜就写了一篇关于李之仪的千字短文,隔天就在晚报的天门山副刊刊登出来,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于是,在当年初秋的一天,我和吉太耘总编以及时任当涂县人大副主任的田运和、晋松老师一行四人踏上“寻找李之仪”的路程。
——题记
寻找李之仪
  我们为什么要寻找李之仪?因为他生命的最后15年是在当涂县的姑溪河畔度过的,因为他在姑溪河钓鱼台吟出了千古绝唱《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又名《卜算子·相思》),因为他自号“姑溪居士”,在姑溪河畔写了大量诗词,著有《姑溪词》,而这—切却鲜为人知。
  汽车在通往藏云山的小道上行驶,我们深情地吟诵着李之仪那首经典名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一首以水寄情的诗词,—曲怀念郎君的情歌,流畅清丽、委婉峭隽、绵长含蓄、情感浓烈、朴实无华,千百年来,让多少男女为之倾倒,为之动容,为之扼腕长叹。进入20世纪80年代,它经过台湾著名歌手邓丽君的传唱,风靡全球华人。在去年十月举办的首届中国诗歌节文艺晚会上,当著名歌唱家尤泓斐、丁毅演唱这首名作时,我们在现场看到,所有的观众静心聆听,许多人的眼窝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我们边吟诵,边议论,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李之仪的终老之地藏云山。这是一片怎样的山?山头不高,却舒缓俊朗,山谷不深,却修长秀丽。满山满谷的原始次森林,留住了金秋的景致,—片苍翠、—片火红、—片金黄,相互交织,在秋阳的照耀下,泛着波光,眺着金点,燃着火焰,恰似一幅锈着花的地毯,铺展在蓝天白云下。林木环抱的清潭,路边生长的野竹,悬岩倒挂的老藤,黄花点缀的草地,平添了许多野趣,为这幅地毯“锦上添花”。我们下得车来,踩着铺满黄叶的小路前行,生出诸多感慨:这样—位伟大的词人,藏在这样—片如诗如画的山中,却为世人所不知,真的是不应该啊!
  李之仪,字端叔,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生于沧州无棣(今山东庆云),北宋进士,著名词人和书法家,其诗词深受苏轼赏识,于苏轼相交甚密,又为苏轼所累,为官几上几下,在宋徽宗崇宁初年,因得罪当朝权贵蔡京,被除官名,编管太平州,实质就是下放到当涂县接受管制。晚年,他遇赦复官,官至朝议大夫,但并未赴任。 70岁客死当涂,与其妻胡文柔葬于藏云山中的致雨峰下。他在当涂生活约15年,著有《姑溪词》,千古绝唱《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他在丧妻亡子、贫病交加中,为怀念红颜知己杨姝而作。
  我们四人边走边看边谈,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山谷的终点,在致雨峰下开始寻墓。又是—片新天地,藏云峰、致雨峰、将军峰、鸡笼峰,四峰围出—块盆地。盆地不大,但却古木苍天,明朝建起的藏云寺,如今只留下巨石垒起的台阶。林间芳草过膝、朽木横卧、绿藤缠绕,—片苍凉。李之仪,您在哪儿?我们在萋萋的芳草中,在带刺的荆棘中,在如冠的大树下,移开巨石、搬走青砖、拨开荒草,仔细搜寻。“找到了,找到了。”半个时辰后,晋主任首先发现—座坟茔。“找到了,找到了。 ”田主任也发现了一座。在几株苍天大树下,我们—共找到七座坟茔。坟头低矮,没有墓碑,没有砖彻石垒,李之仪之墓难道就在这里?这里风水虽好,但人迹罕至,普通百姓是不会来此地葬墓的,史料记载的李之仪墓地,正是这里。两棵合欢树下,有两座荒坟相连,也许里面葬着的,正是李之仪夫妻。想想青山脚下李白墓园的宏大气派,看看眼前李之仪家族墓群的荒凉景象,—股愧疚之情在心头油然而生。李之仪,我们对不住您啊!
  临近中午12点,我们走出山谷,但余兴未了,于是又乘车来到姑溪河畔的钓鱼台。站在浩浩西流的姑溪河畔,我们仿佛看到—位贫病交加的老人正拄着拐杖一步一趋走来。仿佛听到李之仪坐在钓鱼台上轻轻吟颂他的千古绝唱《卜算子》。
  李之仪,当涂的伟大词人。姑溪河,不朽的爱情之河。
当涂有李白,还有李之仪
  一位是唐代伟大诗人,一位是宋朝著名词人。
  一位长眠在青山脚下,一位安睡在藏云山中。
  诗词,诗词,—诗一词。在我们当涂县,诗有李太白,他是唐代顶尖的诗人,长眠在青山脚下;词有李之仪,他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安睡在藏云山中。
  近查史料,李之仪比苏轼小11岁,算是同时代人,李之仪与苏轼相交甚密,与黄庭坚、秦观等苏门四学士常有诗词唱和。宋人对李之仪的《姑溪词》这样评价:长调近柳永,小令有秦观韵味,格调含蓄隽永,婉约清丽。苏轼赞赏他的尺牍、书法,称文笔是“入刀笔三昧”,更赞赏他的诗词,将其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相提并沦。苏轼在翰林院值夜班时,曾携李之仪诗词集细知品味,读至佳处,信手写出《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百首,读至夜半,书其后》的诗,赞曰:“玉堂长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愁侵砚滴初含冻,喜人灯花欲斗研。寄词君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文人唱阳,互相吹捧,这是常有的事儿。但是,像苏轼这样的文学大家。对同时代的李之仪如此赞赏,却难能可贵。关于李之仪诗词,《四库全书总目》这样评价:与秦观不相上下,“神锋俊逸,往往具苏轼之体”。这是对李之仪诗词文学地位的肯定。
  说起李之仪,就不能不说当涂县。他在当涂生活了15年,是当涂人民的善良和宽厚,抚平了他受伤的心灵,是当涂的青山绿水,孕育了他文学的灵气。他在当涂创作了《姑溪词》五卷,在姑溪河钓鱼台吟出了千古绝唱《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怀着对当涂的崇敬、感恩、信赖和赤子之情,他将自己的双亲之坟从楚州山阳移葬于当涂县藏云山中的致雨峰下,在爱妻逝世之后,他又将其葬于双亲墓旁。他说,先葬先人,再葬自己,于是,当涂藏云山就成了他的终老之地。
  李之仪怎样来到当涂,如何渡过那些艰难岁月?这要从他的坎坷命运说起。据史料记载,他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午)中进士,神宗元丰六年(1083午),任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35岁,当了那样大的官,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可是,刚直的秉性,犯颜直谏的厚道,使他得罪了朝中大臣,终被罢免。此后,他作为苏轼的同党,随着苏轼的命运几上几下,几起几落。宋徽宗崇宁2年,55岁的李之仪因为范仲淹的儿子、宰相范纯仁代草《遗表》及《行状》,说了几句真话,得罪了当朝奸相蔡京,蒙冤下狱,随后又被编管太平州(当涂县)。所谓“编管”,就是革除官职,保留“公务员”身份,下放地方,接受管制。关于他如何携家带口千里迢迢来到当涂,又是如何谋生?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他的爱子到达当涂的第一年就生重病,因无钱医治,第二年夏天病逝的情况看;从他妻子到达当涂后的第二年秋季患病,第三年就撒手人寰的情况看,其穷困潦倒可见一斑。
  丧妻失子,特别是妻子胡文柔的病逝,让李之仪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因为她是伴随李之仪走过坎坷岁月的忠实伴侣,因为她是通于经史、精于算数,连北宋著名学者、科学家沈括每每遇到数学难题都要向她请教的才女,妻子死了,李之仪的精神垮了。但是,苍天有眼,偏偏不让他就此消亡。就在这个时期,一位名叫杨姝的当涂绝色歌妓闯入了他的生活。对诗词共同的爱好,对时局共同的看法,使他们心心相印,互为知己,他携杨姝游青山、游藏云山、游凌云山、游姑溪河,相互唱和,互赠诗文,“以诗文自娱”。新的爱情之光,照亮了他的生命,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希望。但是,这样的爱情能够长远吗?他可是一个戴罪之臣啊!一个晚风轻拂的黄昏,他独自来到钓鱼台,近看春水如蓝的姑溪河,远眺暮色苍茫的长江,一股酸楚袭上心头,又—股诗情萌动胸中。一吐为快,他吟出了《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这是具有当涂民歌风味的经典爱情诗词,这是对亡妻的悼念新爱的企盼,这是在极度痛苦中对爱情的真实呼唤。磨难出诗人。正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极度孤寂和痛苦的境遇中,吟出了千古绝唱《声声慢》一样,李之仪也以这首词成了千古一词人。 |
  我们有李白,还有李之仪。李之仪,我们会像怀念李白那样怀念您。希望马鞍山市和当涂县打好两张文化牌,—张是李白,—张是李之仪。
  作者简介:胡祖沛,诗人,诗歌评论家。曾任安徽省诗词学会理事,创办李之仪诗歌研究网。李之仪诗歌研究专家。其作品多次获奖。现任当涂县宣传部副部长。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