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磊落 肝胆照人——唐代赏得秦王镜

铜镜是我国古人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也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一朵奇葩。它滥觞于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兴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直至清代被玻璃镜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释名》曰:“镜,景也,有光景也。”《广雅》里认为“鉴谓之镜”,说明“镜”与“鉴”同义。《说文》曰:“鉴,水盆也。”可知鉴是盛水的盆,古人照镜之用。历代对镜子的称谓,亦有不同,春秋战国之际谓铜鉴,战国之后称铜镜,宋时叫照子。

古代铜镜造型丰富、纹饰优美、铭文多样。从历史典故、传奇人物到神话传说,从几何图案、植物造型到珍禽异兽,包罗万象,囊括其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神韵和无穷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纹饰也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铜镜的主题纹饰、艺术风格、制作工艺都有着各自的鲜明特点和个性风格。

德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赏得秦王镜,玲珑小巧,内涵独特。这面铜镜为圆形,其直径12.5厘米、缘厚0.83厘米、钮径2.1厘米,重227克。圆环座圆钮,镜纽四周凸铸奔狗形象,呈追逐奔跑状,亦有很深的寓意。“奔狗”实为“功狗”,源于典故《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后封建时代常以“功狗”喻有功之臣、杀敌立功之人。

铜镜铭文处于镜背纹饰装饰的附属地位,最早出现于战国,自汉代开始,铜镜铭文大量出现,成为铜镜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秦王镜外区为一圈铭文“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待是自明心”,共20字。学术界中关于该铜镜铭文中的秦王所指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秦王”指秦始皇,其根据是“秦王镜”的典故。此典故见于西汉古文经学派开创者、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刘歆撰著的《西京杂记》第三卷:“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另一种则认为“秦王”是唐太宗李世民,秦王是其即位前的封号,因唐太宗对铜镜有偏爱,武德年间(618-626)又掌铸币大权,为其铸镜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从“秦王镜”的典故在后世的诗文中屡屡被引用来看,以上对秦王的判定,第一种说法更让人信服。如:著名北周诗人庚信的《镜赋》中就有“镜乃照胆照心,难逢难值”的诗句。唐代李益《府试古镜》诗:“旧是秦时镜,今藏古匣中……应祥知道泰,鉴物觉神通。肝胆诚难隐,妍媸信易穷。幸居君子室,长愿免尘蒙。”以“秦镜”喻赞君子,强调对客观事物能如实反映,不隐瞒、不欺骗。唐人仲子陵亦有诗云:“万古秦时镜,从来抱至精。……但见人窥胆,全胜响应声。妍媸定可识,何处更逃情。”此诗以“秦镜”来激励人们,应一尘不染、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肝胆照人。因“秦镜”为宝难得,人们还以之比喻贤才,如唐应慎《谕宝》诗之二:“秦镜无人拭,一片埋雾里。”因秦镜能照彻心胆,人们又借之来坦露心胸表情怀。如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诗:“心托秦明镜,才是楚白珩”,与秦王镜铭文中的后两句一样,均借物抒情、倾诉心意。而古代封建社会衙门里常常悬挂“秦镜高悬”“明镜高悬”的匾额,喻意着官吏办事、断案精明清正之意。

锈迹斑斑的铜镜如今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留给后人们更多的是“自知之明”的理性思考,“以正衣冠”的是非鉴别和“照人心境”的感人诗篇。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演绎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事物永恒的追求。

(本栏目文字和图片内容均由德州市博物馆提供。市民每周二至周日9:00-16:00可持身份证免费入馆参观。)

郭峰 徐静 武婷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