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组织120余人的百姓宣讲团

  □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刘敏

  ★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我市坚持以宣讲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从组织发动到遴选参赛,从基层宣讲到梯队打造,精心筹划,认真实施,初步组建了一支“敢讲、善讲、会讲”的百姓宣讲团队,全市宣讲的大格局开始显现。

百姓宣讲员(左一)为群众宣讲

  从村里新建起的文化广场说到党委政府惠民实事,从自家和父母相处谈孝老爱亲需要注意的细节……针对基层理论宣讲空洞说教、枯燥无味,群众听不懂、听不进、不爱听等问题,我市成立了百姓宣讲团。“按照党的理论大众讲、大众听、大众信的思路,我们把话筒交给群众,让群众在宣讲中唱主角,充分发挥宣讲员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优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春风化雨的方式,讲述百姓事、传递正能量。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侯月霞说。

  时时有宣讲、处处有宣讲,除了专家学者讲、领导干部讲,如今各行各业佼佼者讲、单位业务骨干讲也成了乐陵宣讲工作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群众唱主角全民海选、优中择优

  “马桥村,我的家。新时代,变化大,座座小楼平地起,排排绿树映红花,小康社会美如画……” 7月31日,在市中街道马桥村村口,一场百姓宣讲活动开始了,第一个上场的,是百姓宣讲员张凤岐,他说了一段自编的顺口溜。

  顺口溜是“老喇叭”张凤岐的“拿手戏”,来得快、解民意、接地气,让村民们听得眉开眼笑。

  “生活中,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现在宣讲对象分众化,宣讲队伍也应该来自不同的人群。为此,我们打破传统的宣讲队伍组成模式,在全社会公开招募宣讲志愿者,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宣讲让老百姓唱主角,才能接地气、受欢迎。 ”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刘文峰如是说。

  按照“全民海选、优中择优”的原则,我市通过举办才艺展示、“百姓宣讲”比赛、“道德讲堂”等活动,在全市范围开展“草根”百姓宣讲员征集。坚持不设门槛,不限年龄和身份,经过层层上报、组织筛选、单独交流、征求群众意见,共选拔出120余名懂理论政策、有群众工作基础以及具有表演才能等方面的“草根”宣讲员,成立了“百姓宣讲团”。

  在此基础上,经过个别考核、综合衡量,市委宣传部还以“乐陵大讲堂”为载体,积极开展新时代宣讲工作,初步建立了理论、政策等5个常规宣讲团和冀鲁边红色文化、工作技能等5个特色宣讲团。

  这些宣讲员中有种植养殖大户、党员致富能手、大学生、老党员、艺术骨干人才等,有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也有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的优秀退休教师。同时也把各社区共驻共建单位吸纳进来,根据单位特点分别成立:计生健康、文明诚信、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等各种形式的宣讲小分队,形成点面结合,切实做到宣传宣讲“到人、管用、有效”。

  5月中旬,离退休干部李安甫、李延龙、杨源水等30多名志愿者加入到乐陵大讲堂“五老”宣讲团。

  在前不久的百姓宣讲员聘任仪式中,李安甫等人接过百姓宣讲员的聘书,他激动地说:“我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上百场战役, 11次经历生死考验,先后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朱德奖章、华东二级战斗英模等13枚奖章。现在老了,就想让更多人知道那个年代的不容易,珍惜眼下的生活。能成为宣讲团的一员,正是我热切盼望的。”

形式接地气

  理论+文艺,方针政策“唱”出来

  “快点走。今天百姓宣讲团的来给咱们讲故事,还有广场舞表演呐。”近日,在孔镇镇大文家村,附近的居民纷纷呼朋唤友前往村中心广场集合,不多时,方才还略显空荡的广场就挤满了人。

  当天现场给群众讲的故事有孝老爱亲、和睦邻里、亲子教育等内容,表演的广场舞节目一共有3个。活动持续了2个多小时,直到结束还有不少群众不愿散去,直问百姓宣讲员们“下次什么时候还来”。

  结合国家时事政策,用故事、快板、广场舞等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讲故事,是百姓宣讲团在长期面向基层宣讲中逐步摸索出来的方法,深受群众喜爱。

  “我们是用‘理论+文艺’的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唱’出来,‘跳’出来。 ”刘文峰如是说。

  为了在宣讲形式上做到多样多元。一方面,他们用百姓语言,脱离演讲模式,实话实说,朴实无华,适当采用方言俚语。另外,宣讲员们结合实际环境形式多样,在机关、学校、企业宣讲时,运用投影课件、插播视频照片;在农村、社区,宣讲员有时还带领群众跳广场舞,和群众拉家常。为增强宣讲实效,把理论、政策、道德、文化、法治等内容,进行组合穿插,有时还辅以歌曲、曲艺等文艺形式。通过把一件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典型故事串联起来,做到了对象化、大众化、接地气、有底气。

  在采访中,宣讲团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一个细节,全市1000余个村,每年宣讲团大约能走200余个。“今年从1月初到现在,大多时间都在村里,有时候村子之间离得近,一天还能去两三个村。”“这几月走下来大概有多少公里啊?”“没仔细算过。可这一趟趟走下来,我们和老百姓的距离是真近了。”

期期有主题

  有针对性的“微宣讲”,听得进、记得住

  自从启动百姓宣讲活动后,市委宣传部早早地就从各镇街收集故事,从170个故事素材里挑选出了34篇契合今年宣讲主题、涉及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十九大精神”“移风易俗”“乐陵好人”“红色冀鲁边”“绿色环保”等内容的故事,进行重新编辑,最终形成了宣讲稿。

  “我们不求量,但求质。”百姓宣讲团常务副团长、市环卫处宣传科长信绘表示,他们多开展的是有针对性的“微宣讲”,做到期期有主题,有效果,力求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

  在宣讲内容上,百姓宣讲团严格做到三点:一是内容要真实。宣讲内容以身边真实的故事为主线,讲百姓亲历、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二是事例要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多层面、多角度地阐释其内涵实质,传播正能量。三是要有教育性。宣讲内容要积极向上,能够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催人奋进。

  宣讲团成立后,市委宣传部积极为百姓宣讲员进行宣讲培训。每次集中宣讲前,主动联系所在单位,与有关部门协调,为他们争取尽量多的学习机会。为提高宣讲员对宣讲主题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宣讲技巧,还组织他们与党校老师进行交流研讨,集体撰写宣讲稿,提前设置宣讲场景进行演练,对宣讲细节逐一打磨。每一次宣讲活动结束后,都会召开座谈会,对在宣讲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今年26岁的张健是宣讲团里最年轻的宣讲员,她还是市妇幼保健院的宣传科长。回忆起刚刚加入时白天忙着保健院的工作晚上准备宣讲材料的那段日子,张健直呼压力太大。

  可很快,她就被团里其他宣讲员们的奉献精神所打动。“为了每一次宣讲,大家都在认真地备课、学习,一有空闲就聚在一起讨论研究,相互提意见。”

  不少宣讲员一开始总把宣讲混同于演讲,宣讲空泛,在刘文峰等“老宣讲员”的指导下,大家都学会了如何理顺宣讲稿的逻辑,而且在宣讲过程中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语速,与听众互动。

  精心准备的宣讲内容自然没有让群众失望。在村里的党员活动室里、在广场上、树荫下,百姓宣讲团带来的课程里,没有文件里的条条框框,没有理论政策中的概括精炼,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精准扶贫这些词语在这些老师的嘴里都变成大伙儿听得懂的事儿。而基层群众对于这样的宣讲方式,更是喜闻乐见。“百姓宣讲团里的老师讲得确实好,要说有什么意见,我就希望他们能多到我们村里讲几次。”云红街道匡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磊笑着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