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髯将军杨靖远(一)

杨靖远


  抗日战争时期,在烽火连天的冀鲁边区,提起中共津南行政公署专员兼支队司令员杨靖远,真可谓是家喻户晓、赫赫有名。因为他曾发下誓言:“不打败日本侵略者,决不剃须。”所以长髯垂胸,人称“大胡子”司令。时至今日,有许多他带领队伍浴血抗争、奋勇杀敌的战争传奇故事,还在庆云、盐山、乐陵一带广为流传。
  投身革命

  杨靖远,原名赵荣山,满族人,1902年6月生于今沈阳市东陵区陵前堡。其父赵锡九,以做小买卖为生。少年时的杨靖远在本街的私塾读书6年,1918年,他以优异分数考入奉天(今沈阳)市中医专科学校,就读三年毕业后在沈阳、锦州一带行医。当时东三省在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赵荣山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先是弃医,进入东北军的讲武堂学习军事。因对军阀统治不满,结业后他并没有正式加入军阀的军队,而是托关系进入了奉天兵工厂。在兵工厂做工期间,他和奉天党的地下组织有了联系。当时以铁路工人为掩护的地下工作者马辉之经常到小河沿黄土坑(今沈阳市大东区小河沿路二段原兴里家里)去与同志接头或开会。这时的赵荣山已改名杨靖远。 1930年,杨靖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人类解放献身的光明之路。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以“柳条湖事件”为由,发动“九·一八”事变,从而拉开了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帷幕。由于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几十万东北军不战而逃,仅三个月时间,东北就全境沦陷。杨靖远的父母惨死在日军屠刀下,国耻家恨使杨靖远悲愤至极。 9月20日,杨靖远与爱人陈华英等8名青年,趁敌混乱,在沈阳皇姑屯的两洞桥用手榴弹炸死了数名日本鬼子,后因日伪军警疯狂搜捕,他来到了北平,被中共河北省委地下组织安排在北平的黄荣胡同住下,担任“华北救国总会”执行委员,在京、津地区积极组织和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不久以后,杨靖远又被任命为中共河北省委军事委员会委员。
  智破强敌

  1938年3月,冀鲁边工委书记于文彬逝世,三十一支队与山东省委失去联系,遂派人与河北省委取得联系。河北省委为了加强冀鲁边区的领导力量,决定派杨靖远等五名同志到三十一游击支队工作,杨靖远被任命为三十一支队的副司令员。1938年4月26日,李启华、杨靖远等到达南皮董村。 4月底,杨靖远率领一路一营和新组建的九路、十八路进驻庆云,发动群众,扩充队伍。邢仁甫(后叛变)率部进驻乐陵,并建立乐陵县政府。“三十一支队”开始在庆云、乐陵建立根据地。
  1938年5月初,国民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为了控制共产党、八路军的活动,委任刘景良为鲁北督察专员兼鲁北保安司令,“CC”分子马皋如为国民党鲁北党部主任。刘景良等组织1000多人的队伍,对庆云进行了多次攻击。三十一支队处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处境十分困难。就在这种形势下,杨靖远指挥部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历时20多天,终于击溃了了刘景良部的疯狂进攻,取得了庆云保卫战的胜利。战斗结束时,已经疲劳到极度的杨靖远,在军民欢呼声中昏倒在地,是战士们用担架把他抬回城里。庆云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打垮了刘景良的进攻,把他赶回了惠民,同时也粉碎了敌人妄图控制冀鲁边区的梦想,推动了津南地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巩固和扩大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
李玲玉整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