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付香:一位人大代表的为民情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产生,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养生,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实施,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大众放松身心、修身养性的热门选择。
  “现在的年轻人都生在蜜罐里,哪里知道我们老一辈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就连最起码的农具、农艺、牲口等农俗文化都不了解、不认识了,一些老物件随着时间也就成为历史,流失了,实在是有些可惜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听到四邻八舍茶余饭后的感慨后,兴隆镇冯屯村村民马付香,作为临邑县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把群众的忧虑暗暗记在了心里,并萌生了建设民俗馆,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想法。
  回到家里,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身为县政协委员的丈夫冯如东。冯如东一直以来有个收集乡村民间老物件的爱好,于是二人一拍即合,从2016年开始,马付香与丈夫冯如东开始着手筹建兴隆民俗博物馆。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筹建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还是超出了马付香的想象。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压力。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民俗馆竟然能这么‘藏钱’,从开始筹建到收集内部展示物件,前后已投入200余万元。”虽然自办十几年的乡村企业积攒了一些资本,但面对如此巨大的数字,还是有很大缺口。马付香与丈夫一商量,把养老的本钱也拿了出来,还拉下脸面与亲朋好友四处筹借。
  “再就是各种流言蜚语的社会舆论。说我们这是炫耀、出风头,连家人也跟着承受压力。”但是这些都没有打退马付香建设民俗馆的想法。
  人大政协一家亲,丈夫外出到全国各地收集民间物件,马付香就在家打点家务,照顾家庭,做他坚强的后盾。丈夫收集物品回来,马付香就与他在展馆布局和物件摆放上一起出点子,想办法。群众有来参观指导的,他们就热情接待,认真记录意见。二人夫唱妇随,齐心协力,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把民俗馆建设得尽善尽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准备,兴隆民俗博物馆近期免费对外开放了。民俗馆大门外郁郁葱葱的柘树、杜树、国槐等树木,大门内至圣先师孔子的雕像和“俗韵流响惊天籁,雅风传承寄乡愁”的楹联给人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感和宁心静气的平和感。
  民俗馆内部有农耕文化厅、文人字画厅、工匠技艺厅、车马馆、婚俗馆等13个展厅和馆室,共展览了马付香和冯如东收集自全国各地的民俗物件五千余件。桩桩件件都是一部部活生生的历史教材,记录了一段尘封的历史。目前,民俗馆已接待来自禹城、济南、陵城区等周边县市区的游客1000余人次,成为人们忆苦思甜,传承民俗历史和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还真是多亏了马付香这样的有心人,把零散的历史物件搜罗得这么全,整理得这么次序,让俺们记忆中的历史再次重现在眼前。这些可都是最接地气,最真实的历史教材啊,也让年轻一代感受一下俺们当年的艰苦岁月,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有马付香这样的人大代表为俺们发声,为俺们做实事,俺们放心,为她点赞!”前来民俗馆参观的四邻八舍纷纷说道。
  身为两届人大代表,马付香多年来积极走访群众,广泛征求来自最基层人民群众对民生、交通、教育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积极代表群众发声。如今,她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美丽风采。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更要服务人民。民俗馆只是我们乡村振兴的一个小窗口,是我作为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本分所在。能让大家时常重温历史,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不忘党恩,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就知足了。”马付香微笑着对笔者说道。(高合善)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