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口镇二屯村周爱云在镇扶贫办帮助下办起渔网加工厂

    □本报记者徐冬晓本报通讯员吴海燕王娜

   穿网须,织渔网,一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在网框和网线之间穿来引去,作业板上,一张渔网渐渐成形。 7月10日,庆云县崔口镇二屯村村民周爱云在自家的渔网加工厂里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了解到,周爱云的渔网加工厂是崔口镇的精准扶贫帮扶点,有6名贫困村民常年在厂里打工,村里的不少老人、妇女把渔网领回家,穿好后再送回来,由周爱云给大伙按件结算。“渔网加工手艺易懂、易学、易上手,一个人多的时候一天能编10条,平均一条能挣5块钱,一个月下来能挣1200至1500块钱。 ”周爱云介绍。

    然而,很难想象,这位带领贫困户致富的带头人,也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

    4年前,周爱云一家仅靠种地为生,年老多病的婆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让这个家庭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好强的她并没有怨天尤人,下定决心要凭自己的双手闯出一条出路。

    2014年,崔口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59人,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学、因残,脱贫难点主要是学历低、无技术、走不开。对此,该镇在广泛走访、调研、摸底的基础下,在统筹推进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方式的基础上,开展渔网加工技能培训,通过学技术、掌本领、带致富,让老百姓学本领。周爱云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到渔网加工行业,凭着能吃苦、肯学习的韧劲,她只用了不到半年,就成了渔网加工行业中的佼佼者,打梭、织网样样精通,收入更是月月攀升,小日子也渐渐好转,于2015年成功脱贫。

    但周爱云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打起了自己开厂的“小算盘”。在崔口镇扶贫办的协调帮助下,周爱云顺利获得了3万元无息贷款,成立了加工厂。她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不但自己操作渔网机,还通过网络、微信等与外地购货商对接联系。加工厂不断发展壮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天津、烟台、青岛等地的客户纷纷上门订购产品。

    为人爽朗的周爱云成功脱贫后,总想着为村里做点什么。她招聘了6名贫困村民到厂里打工,还为村民无偿教学渔网编织技术,提供渔网加工原材料。“在这里打工,不耽误家里活,也不耽误挣钱,两全其美。 ”二屯村村民张淑琴一边熟练地编渔网一边说。在周爱云的带动下,该村现有百余人从事渔网加工。

    目前,渔网加工产业已成为崔口镇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带动全镇500余名贫困人口从事渔网加工。“我们不断地在渔网销路、原材料采购等方面拓宽路径,未来打算以二屯村为试点村进行推广,建立渔网半成品加工培训基地,带动更多群众就业。 ”崔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立英介绍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