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教科院采取“讲课+说课+评课”的研讨模式——名师人选“送教”到基层

“送教”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王倩倩本报通讯员孙敬东

  “苏格拉底说,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形成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近日,乐陵市实验中学的师生们,体验了几节特殊的数学课。

  为提升基层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市教科院组织全市第一期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前来“送教”。这是我市自3月份起开展的分学科、分学段“送教”教研活动的一部分。

名师示范,教师受益匪浅

  4月28日,市教科院的数学“送教”活动,在夏津县第二实验小学、夏津县第二实验中学和夏津县银城街道西关小学同时进行,得知市教科院组织名师到学校送教,夏津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董桂萍特别期待,“总觉得课堂上跟学生的配合不默契,想改善却又找不到头绪。 ”

  全市第一期名师建设工程人选、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平原县龙门街道中心小学教师姚军霞的示范课《复式条形统计图》,让董桂萍找到了答案。“短短一节课,姚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用大量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 ”董桂萍说,姚老师对课堂气氛的调动对她启发很大,以后将调整上课模式。

  此次送教,采取“讲课+说课+评课”的研讨模式。名师们不但展示了精彩纷呈的课堂,说课也让听课教师眼前一亮。“制作精美的课件、完整的说课内容、深入浅出的表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夏津县小学数学教研员李静玲说,“讲课+说课+评课”的模式,不仅让听课教师“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精准对接基层学校需求

“全市小学数学学科共有17位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这次参加送教的就有12位,参与度非常高。 ”市教科院数学教研员谢志平介绍,这次“送教支教”活动,仅夏津县就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6个学科,送课45节。

  此次活动采取“订单式送教”,根据学校需求,基层学校需要什么就送什么,“送教”服务更精准。“庆云、禹城、夏津等县市区的活动还未结束,其他县市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已经迫不及待地打来电话,提出‘送教’需求,并且表示学科越多越好。 ”市教科院副院长陈吉广说,对于这样有针对性的“送教”活动,基层学校愿望迫切、需求广泛,活动将一直持续下去。

一场活动,双重“成长”

  此次参与“送教”活动的教师,全部是我市第一期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及其团队成员,并根据《德州市第一期名师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德州市第一期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培养管理办法》的要求,将活动参与情况计入考核积分。“8月份,我市第一期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将迎来中期考核评比,参与‘送教支教’活动,是名师培养的重要环节。 ”陈吉广表示,名师给基层学校送去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的同时,有机会感受和体验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上课氛围,丰富教育理念,对他们本身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和成长。

  同时,名师亲身示范,精巧的课堂教学设计、精练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组织能力,使得课堂节奏自然流畅,让听课教师真正感受到“高效课堂”的魅力。“活动的圆满开展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基层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陈吉广表示,一场“送教”活动,让授课者与听课者都收获了成长。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