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家农机合作社成增收新动能

“今年我家的6亩麦子,多亏了南城农机合作社,收割机几个来回就干完了,省力又省心。 ”我县恩城镇南城社区居民陈宪华说道。

在今年的“三夏”生产中,全县共有2200余台联合收割机、2万台 (套)拖拉机及农机具投入抢收抢种,小麦机收面积86.13万亩,玉米机播面积83.5万亩,机收率、机播率均实现100%。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全县作业面积的90%以上,挑起了农业生产的大梁,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能。

目前,全县注册农机合作社149家,股份制合作经营,从业人员已达2.1万人。

资源配置优化 增收路径增加

“原来守着机器单干,一年加起来干不到2个月,大部分时间都闲着,挣的那俩钱有时候还不够‘养’机器的。加入合作社后联合开展跨区作业,一年到头闲不住,作业面积比原来大了好几倍,去年光分红就2万多。 ”说起加入农机合作社前后的反差,腰站镇益民合作社的周胜华感触颇深。

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办形式多样、服务模式多元,实现了农机、土地、人力等农村资源的聚集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凭借市场信息灵、组织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等优势,开展土地流转、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农机合作社共流转、托管土 地 30万亩,跨区作业面积 12万亩,订单作业面积152 万亩,服务总收入达1.8亿元,成为合作社持续发展壮大的主要增长点。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不断促进合作社转型升级,由产中作业服务向产前营销、产后加工延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强了合作社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推进合作社由单一服务组织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王凤楼镇忠峰农机合作社,集耕种收、田间管理、农机维修、培训及粮食运输、烘干、销售于一体,成为全县农机合作社的佼佼者。

农机合作社是农机具推广的 “先锋军”和新技术应用的“试验田”,降低了生产成本,合作社实行机具存放、维修保养、指挥调度、作业质量、油料供应、收费标准、核算效益“七统一”,生产成本的下降带动作业价格比散户降低20%以上。提高了土地产出。合作社积极应用秸秆还田、土地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肥了地力,保护了土壤墒情,土地亩产逐年增加。提升了粮食品质。粮食烘干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粮食品质,提升粮食价格。据了解,相比普通晾晒的传统方式,烘干后的粮食出售价格每公斤要高0.13元。

农机合作社依托机械数量多、服务能力强等优势,实行农作物耕、种、管、收、运等一条龙服务,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全县10余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三产业发展,拓宽了增收渠道。桃园街道西杨村宏发农机合作社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经营,村民到企业工作,每年增加超过3万元的收入。

激活沉睡资本 搭建增收平台

桃园街道宏发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全县唯一的一家国家级示范社,由村集体领办,创建于2011年3月,合作社吸纳了129户群众入社,占全村总户数的92.1%,目前固定资产达600万元。

宏发合作社所在的桃园街道办事处西杨村,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纳入两区同建首批拆迁村庄,全村140户村民全部住上了楼房,村集体得到600多万元拆迁费。村集体利用闲置土地建设合作社生产厂房,修建了占地17亩的农机大院,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机库房、修配间、办公室,购置了大型拖拉机、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60台套。农机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机耕、机播、机收“一条龙”服务,上楼群众“种地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发展到今天,合作社有农机设备103台套,托管土地2100亩,订单作业2万亩,常年服务农户3000余户,社员年均纯收入1.5万元。合作社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省、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明星社。

同时,以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每年享受10万元的干股分红和5万元的管理服务费,大大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村民腰包鼓起来,集体实力也要壮起来。促进村集体增收,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机合作社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平台。

县农机部门着眼合作社促进村集体增收,指导合作社“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服务换创收、以出租换收益”,利用农村闲置学校、库房等资产资源,探索了四种增收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一是村级控股型。鼓励村集体整合资源,带头领办、创办合作社,并从政策、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合作社由集体控股享受保底分红。二是产业带动型。鼓励有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的村集体,与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等产业。三是租赁经营型。村级组织以联合或股份制合作等方式,通过购置设备、租赁机械、出租房屋、入股企业等形式,参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实体组织经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服务创收型。鼓励村集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贮藏加工等服务项目,增加服务性收入。

作为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平原在德州市带头开展了农村党支部领创办土地合作社,探索了“三种模式”,建立了“四个中心”,全县119个村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4.4万亩,实现了抱团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富民、富集体的新路子,成为平原助力幸存组织振兴的品牌。

帮助弱势群体 实现农机扶贫

“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但是大部分还是因病、因残丧失了劳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合作社发挥自身作用,担负起扶贫任务,让致贫父老乡亲也有地种、有粮收、有收成拿。 ”说起脱贫攻坚,王凤楼镇忠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赵忠峰话语坚定。该合作社去年为8个贫困户免费送化肥800斤,良种100斤、免费耕种播收作业面积50余亩,减轻农民负担近万元。

农机部门按照脱贫攻坚要求,注重发挥农机合作社农机扶贫主力军作用,坚持“合作社+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包、帮、扶等措施,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免费服务;对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学习农机化技能的贫困群众免费培训农机作业、维修及农艺技术等知识技能,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去年以来,全县76家农机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助推20个省(市)贫困村的贫困群众脱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侯跃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