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贪凉 谨防阴暑伤身

□本报记者唐志梅本报通讯员王琰陈静

小暑时期,气候炎热,心火内盛,人们常感心烦不安。德州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专家刘希良表示,小暑时节养生重点在防暑,但要注意勿贪凉,以防引发阴暑。

夏日避暑,应该选择在宽敞的房间,选择近水或者有树荫的地方,而且易通过深呼吸,让心情平静,不要让燥热的天气影响心情。

暑热高温容易中暑,刘希良建议市民应减少外出,多做些静心宁神的事情,如绘画、书法、阅读、下棋、听音乐等室内活动。如必须外出,则应选择太阳不强烈的时段,或者利用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躲避暑气。

此外,盛夏时人体容易出汗,稍一活动就全身湿透。中医认为,出汗多对人体的津液和元气都有损耗,此时不宜再剧烈运动。因此,暑热天气应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出汗过多。刘希良说,有运动需求的市民可选择早晨或傍晚,此时气温相对清凉,且运动项目宜选如太极拳、八段锦、健步走、交谊舞、慢跑等较为和缓的运动,持续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出汗多可适当喝些淡盐水以补充丢失的钠,运动后最好洗个温水澡放松。但要注意的是运动后不可立即用冷水冲凉,以防感冒、关节疼痛甚至心梗。 ”刘希良补充说。

刘希良介绍,根据往年门诊就诊情况来看,这一时节中暑、腹泻及食物中毒等发病率较为高。“人们对中暑有种误区,认为只有在太阳下暴晒或密闭在高温环境下才会中暑,但这属于中医中的阳暑,还有一种阴暑,易发于老人和儿童,对健康影响也较大。 ”刘希良解释说,阴暑是由于在夏季采用不恰当的方式乘凉、吃饮冷,导致寒邪侵袭人体肌肤或内脏而发生的疾病,因在暑天受寒,故名阴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热着了”。老人、儿童、体弱的人,因抵抗力差,不耐寒热,易发此病,尤其需要重点防护。

阴暑的症状与寒凉外感相关,常表现为神疲倦怠、发热恶寒、无汗、身重酸痛,还有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关节疼痛。“预防阴暑首先防寒。”刘希良提醒市民,夏日避暑切勿过度贪凉,空调房间温度不宜低于25℃,睡觉时不要让电扇或空调风口对人直吹,也不要一次性大量食用冰镇食物。已患阴暑的可服用藿香正气水,能解暑化湿;胃肠受寒的,用生姜和红糖煮水喝,可温中和胃;关节冷痛的可对患处进行热敷,但要注意使用、谨防烫伤。刘希良建议患者在用药前咨询家庭医生或到医院门诊就诊咨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