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民谣:源于朝的古老歌谣

德州武城段运河民谣起源于隋朝,采用形象、生动、精炼的民间口语,合辙押韵、易传易记,深受人们喜爱。由于它反映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反映现实、传播经验、记录民俗、教育启蒙等多方面的作用。    2017年,运河民谣被列入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杜佳 姬春雪
  京杭大运河的馈赠

  武城,是黄河泛滥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京杭大运河在武城县境内蜿蜒62公里,是流经该县的最大河流。武城县的老县城坐落于运河东岸,曾是卫运河段的重要码头和连接冀鲁的陆路咽喉。
  运河是武城当地民众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运河滋润了沿岸的土地,为民众的丰衣足食创造了先决条件;繁忙的航运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因此,运河造就了当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经济发达的优越环境,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催生了运河民谣,丰富了其内容,加速了其传播;而民谣则生动地记录了运河的历史变迁,形象地反映了沿河民众生产生活面貌和民风民俗等,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  运河民谣的千年变迁  自隋朝大运河开凿以来,就诞生了运河民谣。当时的运河民谣中,有一首哄儿歌谣,把监工麻叔谋当成了妖魔鬼怪,客观上反映了隋朝民众的苦难生活。
  京杭大运河从开通,到多次疏通,对当地民众生活影响深远,运河民谣里诞生了船夫号子,对一些行业技艺也有了详尽的描述。
  从近代到民国,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也是运河民谣快速发展时期。运河民谣中对雇工、童养媳、孤儿、乞讨者多有涉及;更有很多内容描述了当地的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运河民谣作为一种民间文学,适时反映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时期的社会发展与变化,同时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由于文化生活较为单调,运河民谣作为当地民众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教育启蒙少儿的作用,曾在民间广为传诵。
  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运河民谣同其他民谣一样,传承趋于弱化,民间已少有用歌谣传教少儿的情况,有些民谣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婚丧嫁娶、修房盖屋等较长的歌谣已经被简化或弃用。  古老歌谣的独特价值  运河民谣以当地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重大事件、奇人奇事为创作素材,采用形象、生动、精炼的民间口语,结合一定的音乐韵律,朗朗上口,易传易记,在内容和方言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其中,多首歌谣提到了当地的地名和人物、特产、独有的生活场景和民风民俗。而且语言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称“你”为“恁”;称“蛤蟆”为“河蟆”;称“做”为“揍”等。
  由于它反映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它全方位地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展示了重要历史时期当地民间的生活状况,对生产生活经验和自然规律进行了科学总结。另一方面,它展示和保存了当地的方言,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它还记录了当地的民风民俗、重要的行业技艺和特产,具有教育启蒙、拓宽视野的作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