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严细实 厚植发展绿底色

▲乐陵千年枣林生态文明建设项目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王河景区

每隔一段时间,摄影爱好者张刚都会到位于运河经济开发区的西陈沟湿地取景。“每天走在这里的小路上,风景特别美! ”“盼望早点进去玩一玩。 ”“终于有地方可以溜达了! ”……而每次他把照片发到网络上,都会赢来网友点赞留言。

昔日一片“酱油滩”,如今变得碧波荡漾、白鹭翩翩,也让生活在附近的群众自豪感倍增:“脏乱差再也不是老铁西的代名词了! ”

千年大计,关乎兴衰。将生态优先战略摆在突出位置,一场建设美丽德州的攻坚战已全面打响。短短两年多时间,德州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绿水青山之中,群众获得感与日俱增。

铁腕治污留住碧水蓝天

铁心、铁面、铁腕、铁纪、铁痕——在回答生态治理这道必做题上,德州力度“铁”字把门,将生态环境质量视作全面小康的硬指标,举全市之力,誓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得见蓝天白云。

责任和压力层层传导——市级层面,成立由市长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8名市级领导各牵一头,统筹推进环保工作。市县两级政府均有市县长“一把抓”,将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责任压实、压细、压紧。同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针对环保领域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坚持“一案双查”。许多干部感慨:“过去,一年到头少有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如今县乡党委、政府几乎每月都要研究一次。 ”

环保约束提升到法治高度——继我市将获得的地方立法权“一号法”指向环保,又陆续出台《德州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德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实施细则》等,彻底扭转了发展唯GDP的政绩观,以强有力的督察问效手段,守住责任红线,保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

拿起“绿色指挥棒”,当头棒喝——出台环评审批负面清单,对触碰生态环保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项目一律不批复、不立项、不核准;以饱和式检查、饱和式整改、饱和式曝光彰显雷霆手段,近几年,我市关掉“散乱污”企业7900家,工业用电量曾连续35个月负增长,但我市顶住压力,换来了去年冬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京津冀28个通道城市中排名第四的成绩。

去年底,全市第一个大气超级检测站落户平原县,是全省第四个。这个“大块头”不但可以形成权威、详实的气象检测数据,还相当于一个独立实验室,汇聚了国内顶尖的气象、环境问题专家学者,等于为平原生态治理安上了最强“外脑”。引来“大块头”,与平原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去年全年,平原县四项主要污染物浓度、重污染天数同比改善幅度拿下三项第一。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表示,将毫不放松保底线,在环境保护上,巩固好来之不易的生态治理局面,欠账要补课、制度要完善、整改要到位。

1至5月,我市四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分别改善38.7%、16.7%、11.9%、20.7%,优良天数达79天,同比增加43.6%。同时,工业用电量结束负增长。

生态修复提升宜居品质

在刚刚结束的上半年协同发展督查评议中,各县市区陆续启动的9个湿地项目,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成为观摩的一大亮点。这些湿地项目不仅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黑臭水体难题,还带动湿地入城,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观赏湿地、享受湿地。“这是宁津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棚改拆迁。 ”站在宁津县东白、侯家道片区棚改拆迁项目现场,在城建系统干了27年的县住建局副局长刘燕感慨万千。“过去一提拆迁,有的一家老小会抱头痛哭、不愿响应,但是这次一次就拆迁了1503户。 ”刘燕告诉记者,出现这种变化,既得益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得益于超预期的拆迁安置,让群众感到有奔头。

为了让拆迁群众有宜居的环境,宁津县利用PPP模式,投资10.3亿元启动水系景观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其中,在拆迁安置区附近建设了潜流湿地公园,通过生态技术手段进行中水回用,并引种栽植可用于修复水质、水体的水生及陆生植物,构建起有效的湿地生态链。

眼下,这座湿地公园已经初具雏形,处处清水碧波、树木葱茏,一派生态美景尽收眼底。“很多拆迁的群众,每天都来围观,个个盼着早点搬过来。”刘燕说。

再过十几天,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沙王河景区就要正式开园迎客了。依托该区雨污分流、中水利用及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随着岸边木栈道、休闲凉亭的建成,过去一条窄窄的排涝河,如今风景如画。德州市丰翼项目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茂峰告诉记者,沙王河景区最主要的水源来自污水处理厂,经过物理、生物等四级过滤,完全可以将V类水净化为人体可接触的Ⅳ类水,达到生态修复的功能。

造林7500亩!这个乍听起来难以置信的数字,正在运河经济开发区逐步变为现实。走进运河经济开发区大运河生态林场,成方连片的新栽树木将这里渲染成绿的海洋。眼下,运河经济开发区正谋篇布局,构筑“十里花廊、百草家园、千倾湿地、万亩林场”的生态大屏障。

“让每一天都是植树节! ”在平原县,这样的口号已经成为干部群众的切实行动。围绕“绿满平原、生态美县”这一目标,平原县制定了三年造林规划,仅去年,就完成造林1.72万亩,植树180万株,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

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夏津县,“两山”理论正从理论照进实践。“生态资源是夏津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两个月前,夏津县古桑树群获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在罗马接过授牌,夏津县县长高善玉感触尤深。

目前,夏津县保留着全国面积最大的古桑树林群,其中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余株。为了开发好这一宝贵遗产,夏津县制定了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推进标准化种植,打造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引进汇源果汁、德百集团,投资建设了果汁加工厂、温泉度假村和旅游小镇,2017年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同时,夏津县已经实现从一粒椹果到桑的全元素利用,从果干、果酒、桑叶茶到桑黄、桑耳、桑籽油,衍生出一条三产融合的产业链,聚变出一个个特色品牌。

乐陵市着眼于提升千年枣林游览区,投资5亿元,建设湿地公园、枣树良种基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和集红色教育、干部培训、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枣林书院,进一步放大千年枣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平原县着眼培育新动能,硬是对投资2亿元、年产14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实施了整体搬迁、退城进园。铁腕之下,反而给企业创造了技术改革、脱胎换骨的契机。大坝水泥公司干脆弃用开路水泥磨生产线,替换为辊压机、磨机双闭路水泥磨生产线,不但降低了污染,每年还可节本增效300多万元。此外,公司还追加投资600万元为新生产线增上13个新型布袋除尘器,一年可回收2000吨水泥。

在素有“中国桌椅之乡”的宁津,家具生产加工企业就有3000多处(户),从业人员多达4.7万人,餐桌餐椅占到长江以北市场份额的50%以上。铺天盖地的民营经济曾是宁津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在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下,昔日的发展“正资产”变成了生态的“负资产”,尤其一家一户的小作坊,既没有环保设备,又居身居民区,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一味关停,会斩断一根重要的经济支柱;置之不理,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无从谈起。两难之下,宁津县一手关停不达标的散乱污企业,一手寻找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出路:打造了4个家具制造绿动能共享园区。“绿色,就是全部达标排放、全过程绿色生产;共享就是让进入园区的企业共享共用园区服务、环境和设备。 ”宁津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武永生说。

放眼全市,利用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的空间和环境容量,我市近年来引入一大批符合现代产业要求的优质项目,其中过亿元项目已超过90个。今年一季度,我市经济触底反弹,财政收入增幅全省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第二。

□本报记者任立松本报通讯员孙久生张大伟吴海燕王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