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河晏水清

朱集沟村级河长巡视水面。 记者钟伟摄


  ★十九大报告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市按照建设生态乐陵、打造花园城市的发展思路,立足市情、水情,提出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安全水利、人文水利、智慧水利的建设目标,结合河道现状,改变单纯清淤治理模式,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
  清澈的河水碧波荡漾,河岸上植被繁茂苍翠,朱集沟这条承载着时光印记的河流,曾河道淤塞严重,两岸杂草丛生,夏天蚊蝇孳生。如今通过生态治理,已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首选地点。这一喜人的变化,来自于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取得的实效。
  我市水网主要有“三河、五干、四十九条支沟”,其中省级河流3条,德州市级河流2条,加上乡村级河道共计951条。我市在951条河道设立河长863人、河管员447人、警长162人,形成了“河长+警长+网格员”的日常管护机制。

从“掩鼻走”到“景成画”

  “天也蓝,水也清,人在画中行……”黄夹镇后周家村村民周起来自编顺口溜,道出了霍寨沟河道环境改善后的喜悦。
  在数月前,霍寨沟曾是该镇干部群众的一块“心病”。有段时间,泥沙淤积,时有垃圾漂浮,群众怨,干部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市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邢恩元话语掷地有声。他们对上争取相关配套资金,筹集300余万元疏浚长达29.88公里的河道,霍寨沟干净了。
  为落实好“河长制”,我市切实将境内河流管护起来:在“外截”上下功夫,消灭污水源头;在“内疏”上下功夫,狠抓河道疏浚;在“扮靓”上下功夫,狠抓综合治理。
  去年,我市先后开展了两轮“清河行动”,共拆除违建10万余平方米,清理拦河渔具3000余套,清理沿河垃圾4万立方米,清理河道浮萍5万平方米,清理树木70余万株,排查封堵入河排污口67处。今年我市又开展清河行动“回头看”行动,对河道渔网、河滩内新生树木等易反弹的问题,及时清理并对乡镇清河行动进行督导考核,列入全年考评。

从“管一时”到“长期抓”

  “你好,我是乐陵市河长制办公室督查员,请问徐黄沟西段乡段的河管员是您吗……” 5月28日,在西段乡西崔村河道公示牌前,督查员马妮拨通公示牌上所记录联系人的联系电话,对其进行电话抽查。
  “河长制”工作,永远在路上。我市定期对各乡镇“河长制”实施情况进行巡查,建立市月巡、乡周巡、村日巡、河长办每月一督查的“三巡一督”的河(湖)长制机制。市河长办联合市水务局成立了6个由水务局班子成员和副科级牵头的督导检查组对全市17个乡镇街每月定期督导检查,同时吸收20名退转军人成立河道科对省市级河湖进行日常巡查,成了发现问题的“顺风耳千里眼”。
  “2018年6月6日,河面浮萍增多; 6月7日,河面上有漂浮物,组织人员立即清理……”这是乐陵经济开发区路家村段村级河长朱超的巡河笔记中的一段。他说:“河道内的垃圾能清理的我就清理,无法清理的及时向上级汇报。”“对于村级河长或义务河长巡河发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协调解决的,我们乡镇河长办都去实地查看,现场处理,及时解决。”乐陵经济开发区副主任郑伟说。“河长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制。河长虽然管的是一条河,但要解决的问题却超越了一条河。 ”市水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勇豹说,我市就是通过这样一级抓一级,积极抓责任、抓落实的方式将河水水质问题从“管一时”向“长期抓”转变。
  为保证工作长效,我市还积极摸索建立了“河长+警长+网格员”的日常管护机制,公安部门协助河长和网格员,联手打击涉河涉水违法行为,同时为截污、水域管理、清障拆违等工作提供执法保障。

从“靠政府”到“大合唱”

  市中街道五里庄村是大桥沟沿线经过的一个村。“清凌凌的水哗啦啦地流”的画面,是村里不少老人脑海中最怀念的儿时记忆。“后来不行喽,大家不懂得保护,乱扔垃圾、乱倒脏水,一条好好的河被弄得不成样子。”提到河流的遭遇,村里人叹息不已。
  可这两年,情况又有了改变,先是这条河有了村级河长天天巡逻,市里还常有人来向大家宣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道理”,各种微信、展板上天天见,村干部逢人就讲“保护河水”。
  大桥沟变了,在2017年5月清淤后,街道里还给河道种上了绿树,两岸的垃圾也清理走了。
  大桥沟乡级河长赵世昌说,河长制影响每一个临河而居的百姓,以前没人管,大家你扔我也扔。现在有“河长”监管,巡查员巡视,保洁员每天下河打捞垃圾,村民们都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乱排污水了。村里人不仅开始约束自己和家人的行为,碰到陌生人向河道扔垃圾也会主动制止。
  眼下,我市全民治水氛围不断浓厚,形成了万众爱河、万众治河、万众护河的好局面。“单打独斗肯定行不通,光靠政府也行不通,必须全面发动起来。”邢恩元表示,为了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市河长办对全市17个乡镇(街道)的义务护河队进行授旗,推进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
  立足“治水一盘棋”的思想,我市变“多头治水”为联合执法,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统筹公安、国土、环保、住建、城管、交通等部门的涉水行政执法职能,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定期会商、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涉河涉湖违法犯罪活动,通过进一步坚持综合执法、河长巡查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积极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形成河湖监管合力。□本报记者 钟伟 本报通讯员 许聪聪 李吉松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