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国会和救国军的成立


  “七七”事变后,中央军撤逃南下,国民党地方政权相继解体,许多地方武装乘机扩充势力,进行地方割据。为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的“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庆云县人民,在中共津南特委和庆云县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积极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建立武装政权,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7年7月15日,在中共津南特委负责人马振华、邸玉栋同志的领导下,遵照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首先在盐山县旧县镇成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周砚波任会长,傅炳翰任秘书长,周砚波兼任政治委员会委员长,邢仁甫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王俊峰任锄奸部长,并要求津南各县地下党组织立即发动党员,迅速组织抗日救国会、救国军。
  1937年8月,庆云县委在城北马刘村召开会议,传达津南特委指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发展抗日武装。经过一个多月的秘密串联和发动,县委于1937年9月在魏家洼村召开了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正式宣布成立抗日救国会第十三分会,公开打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参加会议的共40余人,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员、中学学生。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分析了庆云的抗战形势,提出了“在统一战线领导下,不分阶段,不分民族,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全民动员,共同抗日”的口号,并推选范普权、刘冠英、张岫石、赵志贤为分会正副主任,会址设在板营小学。
  会后,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立即放手发动群众宣传抗日,一时抗日呼声、抗日救亡的声音响彻庆云大地。庆云抗日救国会第十三分会在上级党和总会的领导下,迅速组织抗日救国军。共产党员、县委委员王之翰亲自回到家乡柴林庄一带活动,在很短的时间里,组织发动100多人参加了救国军。柴林庄村共产党员陈永泉、郭云峰、冯炳志(现用名郑铁桥)带领村中30多名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拿出全村最好的20多支钢枪参加了救国军。沧县部分国民党警察40余人南逃时溃散,在庆云河涯赵村一带活动,藏枪20余支。救国会闻讯后,立即派李景岳同志前去做工作,动员其加入救国会(后编入抗日救国军特务团一大队,艾栋臣任一大队长,后任十九路指挥)。
  1937年10月,北方局决定将河北省委领导的津南工委所属津浦铁路以东党的工作交给山东省委领导。中共山东省委派于文彬同志来冀鲁边区,领导边区人民进行抗日救国运动。于文彬根据冀鲁边区的斗争形势和任务,成立了鲁北特委(亦称鲁北特工委或冀鲁边工委),于文彬任书记,马振华任组织部长,赵铭新任宣传部长,邸玉栋、邢仁甫、崔跃南、范普权、杜步舟、周凯东为委员。
  11月8日,庆云县十三分会100余人的救国军,由范普权、张岫石带领,来到盐山县张会亭村的天主教堂,与盐山九分会的崔跃南、杨正全、路牟班等组织的救国军会合,并由崔跃南、范普权带领到旧县,以这部分人为骨干,成立了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的主力--特务团,路牟班任团长,马振华任政治主任,下辖三个大队。与此同时,地下党员姚思清、郑德昌在家乡组织了百余爱国青年参加救国军,搜集各种枪支百余条,活动在尚堂、东郎坞、杨和寺一带。不久,率部加入乐陵县杜步舟组织的抗日救国军(活动在我县马颊河南一带),姚思清、郑德昌分别担任三营教导员和营长。
  1937年11月,各县组织的抗日救国军相继到旧县集合。为统一指挥,将各县救国军整编为一、二、三团和特务团,每团设正副指挥和政治主任(党代表),每团辖三个大队。一团指挥刘子芳,二团指挥李子英,三团指挥杜步舟,并成立了抗日救国军司令部,邢仁甫任司令,崔跃南、于文彬任政治部副主任,范普权任政训处长,张耀曾任副处长,周凯东任参谋长。至此,冀鲁边区抗日武装正式建立起来。
李玲玉整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