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朱集镇全部107个村成立枣树种养合作社 管护万亩枣林寻求增收新路

5月28日一早,赵云海就带着几名村民去给村里的枣树喷洒防虫剂,自今年初乐陵市朱集镇大常村党支部领办创办了枣树种养合作社,作为党支部书记的赵云海就一直没闲着,深松土地、修剪树枝、喷药防虫……村里300多亩枣树,都是他领着七八名社员一起管理。“过去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又力不从心,很多枣树都缺少管理,今年村里近一半枣林交给合作社打理,秋天肯定有个好收成。”赵云海说。

乐陵市以盛产富硒金丝小枣而闻名,枣树种植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有30万亩枣林,枣树总量达2000多万株,小枣产量占全国枣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朱集镇是乐陵小枣的主产区,拥有枣林10万亩,五分之一以上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树。以此为依托,朱集镇建起了千年枣林游览区,涵盖了枣王碑、母子树、观光塔等十几个景点,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然而近年来,随着红枣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枣农的种植积极性减弱。“十几年前1公斤小枣就能卖到9元左右,这两年受新疆枣冲击,价格降低了一半多,种1亩枣树年收益2000多元,但比种粮要多花费一倍多的人工和精力。”朱集镇党委副书记乔松说,枣林撂荒、砍伐随之增多,“砍伐一棵枣树在一念之间,培育一棵枣树却需要六七年时间,我们看着实在痛心。 ”

保护枣树资源、解决枣农增收难题迫在眉睫。乐陵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寻求有利于枣农增收、枣树管护的新路子。去年,乐陵市以朱集镇枣林为试点,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将枣树承包给一家投资公司,枣树的种植管理、收益所得仍归枣农,公司可以依托枣林包装、开发旅游项目。

在此基础上,朱集镇107个村的党支部全部领办创办了枣树种养合作社,“若将枣树托管给合作社,这600元就作为日常管理费用,枣树收益仍归村民;选择自己种植的,补贴下发给个人。 ”乔松介绍,600元基本上可以满足每亩枣树的种植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枣农负担,目前全镇十分之一的枣林实现了托管。

合作社统一种植,带来规模效益。“我们村906亩、4.18万株枣树全部由合作社集中管护,购农资、雇农机等都能比市场价便宜许多。 ”王双志村党支部书记宋洪泉介绍,他们与乐陵市供销社合作,将小枣以1公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统一出售,预计1亩枣树比过去多收益300多元。大常村则探索实行枣树、油菜间作,在不影响枣树生长的情况下,多收一茬油菜,若推广开来,集中连片种植,油菜花开时节又能成为一景,带动旅游发展。此外,为促进贫困户脱贫,不仅将他们吸纳进合作社,还优先让贫困户打工。今年49岁的小常村村民常强便是其中之一。因家境贫困,常强一直未婚,与74岁的母亲靠种植3亩枣树为生,但随着年龄增大,干起深翻松土、打药等重体力活越发力不从心。村里成立枣树种养合作社后,常强家的枣树也实现了托管,他还到合作社当起了剪枝员,劳动强度不高,每天还有50元工资收入。目前,全镇共有53户贫困户被吸纳入社。“现在,全镇有18个村的合作社已经成立了合作联社,之后会有更多合作社加入,抱团发展。”乔松说,在保护枣树资源、保障枣农基本收益的同时,也在做强品牌寻求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依托万亩枣林进一步挖掘红色、红枣“两红”文化,在升级原有古树景点的同时,建成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中国画枣村、枣乡人家等多处新景点,开展民俗文化表演、书画摄影展、枣林马拉松、枣林骑行等多种文体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目前,枣林复合系统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及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相信这片万亩枣林会焕发新的生机。”乔松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王志崔静静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