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话桑葚


  □叶凡圣
  母亲说,“小满三天杆子响”。意思是,到了“小满”的节气,就是桑葚成熟的时候了。
  表妹家种了几十颗桑葚树,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就会邀我去采摘品尝。一走进桑树林,那弥漫的桑椹的清香便扑面而来,沁人心脾。那挂满枝头的桑葚熟透的紫黑晶莹,还未成熟的莹红透亮,还有几棵桑树上结的桑葚白如象牙,胖嘟嘟的样子就像蚕宝宝。 2000多年前的《诗经·氓》中写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诗经·鲁颂·泮水》中写道“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就连斑鸠也为桑葚而醉倒,猫头鹰食用了桑葚声音也变得婉转好听,人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我忍不住摘上几颗紫黑发亮的桑葚品尝起来,那细腻柔软,酸酸甜甜的味道是其它水果无法比拟的。桑葚吃多了,手上、嘴巴上就都会染成紫红色,连衣服上也会被从树上掉落的桑葚染成片片殷红,那真是“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这时,无论你是用洗衣粉,还是肥皂、香皂都是清洗不彻底的。有经验的桑农曾告诉我一个能清洗彻底的方法,就是用白色桑葚的汁来清洗,我现场试过,果然奏效,这也许是“以夷制夷”的道理吧。不过,对于那些白色桑葚来说,有点可惜了。
  桑树为落叶乔木,最高可达30米,一般的也都在10米左右。因此,很多桑葚你直接用手是摘不到的。那就只有三种方法了:摇树、爬树、杆子打。摇树只适合那些细小一些的桑树,粗壮高大的就摇不动了;爬树是个力气活和技术活,采摘的也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杆子打,这也就是“小满三天杆子响”的由来了。以前桑农收桑葚都是用一根长竹竿去摇晃桑树枝,使桑葚掉落到地面后,再去捡拾。但是这种方法捡拾起来太麻烦,并且桑葚容易和地面的尘土混在一起,太脏。现在,很多桑农都是用缝制到一起的一块大布去收桑葚了,当然,这需要最少三个人的配合。具体方法是,先把这块大布其中对应的两边用竹竿固定好,这样,能使布坚挺,不松垮;两个人抓住布的两边,另一人就用长竹竿去摇晃树枝了,抓布的两人随着桑葚掉落的位置,来回移动脚步,使桑葚准确无误的掉落在布上,这种方法既方便,桑葚也干净,而且抓布的人简直就是在跳舞,煞是好看!
  桑椹又名桑果,被称为“民间圣果”,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氨基酸等,民间有“四月桑葚赛人参”的说法。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认为常食桑葚能够“令人聪明”,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天然桑葚中丰富的锌、锰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认为,黑色入肾,紫黑发亮的桑葚是滋阴补肾的佳品,还有补肝益脾、生津润燥、乌发明目等功效,同时对于贫血、脱发也大有裨益。桑葚中还富含多种有利健康的物质,比如维生素、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等等,含量丰富且种类繁多。这些物质都能够很好的帮助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对于保护心脑血管有很好的帮助。除此之外,桑葚中所含的花色素、芸香苷、葡萄糖、钙质、果糖、无机盐、胡萝卜素、烟酸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都具有抗癌和预防肿瘤细胞扩散的作用。
  桑葚除了可以作为水果外,还可以作为度荒的食品。二十四孝中,就有一孝叫做“拾葚异器”。汉代汝南人蔡顺,少年丧父,对待母亲很孝顺。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充饥。蔡顺拾桑葚时,总是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不同的容器里。赤眉军遇见了,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蔡顺答道:“黑桑葚是熟的,比较甜,留给母亲吃;红桑葚还不太熟,有点酸,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对他的孝顺行为非常感动,就赠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带回家供养母亲,以示敬意。有诗云:“黑椹奉萱帏,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
  桑葚是桑树的果实,从殷墟出土的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上,就有了“桑”、“蚕”、“丝”、“帛”的字样,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这充分证明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桑树全身都是宝,果实桑椹可供食用、酿酒,桑叶是蚕的主食,桑树的枝条可编箩筐,桑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木可制家具、乐器、农具,桑葚、桑叶和桑树的根、皮还可入药。
  正因为桑树有这么多的用处,所以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种植桑树主要是为了养蚕,种植梓树是为了点灯(梓树的种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蜡烛的蜡,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蜡烛上的蜡都是靠梓树获得的)。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 ”意思是,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周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因此,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以“桑梓”代指家乡了。 《诗经》中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诗句,意思是一定要对桑树和梓树恭恭敬敬,实际上就是要对家乡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生活中常常用“桑”来表达感情,沧海桑田;历尽沧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桑梓之地,父母之邦;劝课农桑……
  “劝课农桑”是指在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督促和勉励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种桑养蚕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因此,古代以“桑”泛指栽桑养蚕及丝织等业;以“农桑”或“桑麻”泛指农业、农事及相应的手工业、养殖业等。
  古代诗人特别是田园诗人都对“桑”事都有所描述。开创了田园诗一体的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做的《归园田居》诗六首中,其一、其二、其六中都有描写“桑”事的情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描写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和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与乡邻友好淳厚的关系、对农作物生长的那种非常关心的亦乐亦忧心情,以及诗人劳动的体验和归园田居的用心。
  另外,唐朝的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也很有名:“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实际上,孟浩然的“把酒话桑麻”,也是陶渊明“相见无杂言”的继续了。
  宋朝田园诗人范成大在 《春日田园杂兴》中写道:“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第一首,描写了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劳动的赞扬之情:“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而宋朝田园诗人欧阳修的《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则是描写小满时节“桑”事的情景了:“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
  赞颂桑葚、桑树以及农桑农事的诗歌还有很多,根本不能一一列举。由桑葚而桑树、由桑树而桑叶、由桑叶而养蚕、由养蚕而生产丝织品、由丝织品而开辟丝绸之路走出国门、由丝绸之路而到现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正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坚定迈进。看来这“桑”族对人类的贡献可真是不小呀!
作者单位:鼎力集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