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接地气科研攀高峰——记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刘新利

□本报记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孙久生

个人简介

刘新利,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微生物制药技术方向学术带头人、A1岗教授,山东省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71年生于宁津,本科阶段就读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后在山东大学深造,先后获得发酵工程硕士、微生物学博士学位。

多次参与“973”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山东省重大专项等课题的研究。在SCI、E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参编专著及教材6部,曾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技市场协会“金桥奖”等。

出济南西站,向西南行驶20余公里,可抵达济南大学科技园,不过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人所熟知——长清大学城,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1所高校,记者此行目的地齐鲁工业大学就坐落在这里。

4月26日清晨,校园在睡梦中醒来。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刘新利凌晨刚走下从上海返航的飞机,但他脸上没有丝毫倦意,“我喜欢做这个事,每天都很充实。 ”

刘新利口中的“这个事”,指的是生物工程,他在这一领域深耕近30年,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在微生物药物研发、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研究等领域更是居国内领先地位;他善于因材施教,打造专业兴趣培养体系,为这一行业培养了一批批拔尖人才;他脚踏实地,积极促成研究成果的转化,为国内多个地区的生物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上午,刘新利和记者分享了他的故事。

儿时的朴素梦想

1990年夏天,19岁的刘新利收到山东轻工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前身)的录取通知书,整个宁津县刘武营乡前寺村都弥漫着喜悦的气氛。不过,当看到通知书上写的“发酵工程专业”时,很多乡亲纳了闷:“发酵有什么好学的,难道要学蒸馒头? ”他笑着回忆:“报这个专业时想法很朴素,就是觉得它与饮食有关。 ”

刘新利的童年,离不开“吃不好”这一主题,“麸面饼子、地瓜干,那种味道和口感我至今难忘,像是‘童年阴影’。 ”

刘新利的父亲是位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有拼劲、敢担当,常常给他讲为国奉献的英雄故事,母亲则是位勤劳淳朴的家庭妇女。父母的熏陶之下,刘新利上小学时就树立了要为国家作贡献的志向,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课余时间还承担起大量家务。

填报高考志愿时,刘新利看到这个专业,想起自己的经历,联想到如今全国仍有太多人的生活离“吃得好”有很大差距,觉得自己能通过学习做点什么,就当机立断选择填报。

到了大学刘新利才发现,这个专业比自己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发展潜力足,应用前景广阔。于是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多次获得奖学金,在行业权威王秀道等教授的指导下,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也做得扎实、优秀。

从企业到校园的“回归”

1994年7月,毕业后的刘新利被分配到与母校相邻的山东酒精总厂工作。这家企业建于1920年,曾是亚洲最大的酒精厂,在发酵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创新、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走在行业前沿,所以,当时只有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分配到那里工作。面对这样的机会,刘新利如饥似渴,到车间一线各个工段工作、学习,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小型啤酒坊在国内几个大城市崭露头角,生产的精酿啤酒凭借远胜于瓶装啤酒的味道和口感,受到追求生活品质群体的追捧。山东轻工业学院于1992年建起全国高校首条小型啤酒生产线用于教学科研,后来走向市场化,部分师生成立公司,在全国推广小型啤酒生产线。由于具备专业优势,刘新利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帮老师、校友设计啤酒生产工艺路线图、设备装备图、平面布置图等,以及帮忙安装设备、酿酒。

1997年11月,由于市场、环保、经营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山东酒精总厂濒临停产,刘新利也随之去往济南中德啤酒公司工作。公司创始人张和胜通过考察,表达了将中德啤酒公司转让给刘新利的意愿。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作为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刘新利研究技术、联系客户、培训人员、开拓市场,一手推动公司的发展。全新的身份让刘新利颇有收获,随着资本的积累,他想到了二次创业,做更多造福于人的产品。“我当时的住处离山东大学很近,晚上去散步常常经过,我就想,是不是该回归校园继续深造,以便掌握一些高新技术。 ”刘新利回忆。想法很快变为行动,2000年,他申请攻读山东大学的同等学力硕士,拿到发酵工程硕士学位后,他再接再励,于2006年拿下微生物学博士学位。

求学期间,刘新利跟随山大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越中教授,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专项、“863”计划、省科技攻关等课题的科研工作。这样的锻炼,促使他掌握了国内最前沿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做“接地气”的科研项目

2006年7月,刘新利放弃了山大提供的机会,决定回母校山东轻工业学院工作。谈及这一选择,刘新利说:“一个原因是对母校有感情,另一个原因是山大提供的岗位更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我更想做一些与产业结合紧密的‘接地气’项目,把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

入职第一年,在学校给予的博士启动基金和一家企业的资助下,刘新利利用几丁质这种海洋生物质资源,通过改性修饰生产出了水溶性、分子量、热源严格达标的手术用防粘连产品,能够有效防止手术后创伤组织的粘连,缓解患者痛苦。产品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顺利取得国家食药监部门医疗器械批文,很快推向市场。

抗癌药物研发是刘新利投身的一项长线课题。读博期间,在李越中教授的带领下,他参与选取自然界中的多株粘细菌建立菌库,经过抗肿瘤活性筛选、发酵产物提取、化合物结构确证、安全性评价等一系列艰苦工作,成功生产出了新型广谱抗癌作用的母核化合物埃博霉素,走在了国际前列。相关研究成果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还在全国“挑战杯”创业竞赛中拿下金奖。

到了新岗位,刘新利继续和李越中团队合作,进行埃博霉素的规模化发酵研究,在菌种改良及新工艺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如今,这项研究已经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刘新利预测,在抗癌药物领域,埃博霉素能够像抗感染药物领域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一样,为人类的健康贡献巨大力量。

2009年,刘新利到山东大学药学院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和导师娄红祥教授一起,对苔藓内生菌的活性产物进行研究。他心里有个宏大计划:通过对已知药物或药物中间体进行生物法修饰,创造出更多高效低毒的新药物,用10年以上时间建立一个生物转化的微生物资源平台,在人类医药以及动植物用药方面造福社会。

近些年,刘新利投身于利用我国丰富的药食同源农产品生产酵素产品的相关技术研究。酵素产品因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调节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我之前的研究涉及新药研发,重在治病;目前研究酵素产品的意义在于防病。 ”刘新利说,“我这里说的酵素产品并不是指社会上流行的家庭自制水果酵素。真正的酵素产品制作工艺复杂,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标准厂房作支撑,是有实力的食品医药企业才能做好的产品。 ”

作为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酵素分会的专家带头人,刘新利积极参与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从业人员培训、期刊和网站建设、产业项目对接,推动酵素的产业化,在2016—2018国际酵素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办、中国酵素城落户陕西渭南等行业大事件中,刘新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学院驶入发展快车道

2011年,刘新利成为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后更名为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和社会合作。就在同一年,学校党委提出了“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的目标,刘新利深感责任重大,俯下身子和全院老师一起埋头苦干,推动发酵工程学科成为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以及名校工程特色专业,带领学院科研团队成为山东省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发酵工程专业泰山学者岗位、参与了泰山学者团队。凭借在工作中发挥的突出作用,刘新利成为这一任期全校29名A1岗(校内最高级别)教授之一,获评学校十大科技标兵、卓越青年学者。

2013年,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刘新利则被提拔为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和学校一同站在新的起点,刘新利一边着力于把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越做越强,一边将学科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社会需求深度融合。他在实践中走出3条路:一是与大型企业进行产业技术对接,根据其需求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做有针对性的研发;二是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为周边地区产业行业发展出谋划策,为县域经济增长贡献力量;三是与国内外学术团体保持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增加学校的话语权,扩大影响力,并进一步把握学术前沿动态。

在刘新利的带领下,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驶入发展快车道,被确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承担单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单位;生物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全省高校专业排名中列首位,酿酒专业更是居全国第一位。学院建设了山东省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食品发酵工程行业技术中心、省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省生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多家校企合作实验室等技术平台,目前正在筹建生物基材料和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坚实平台。

教学方面,刘新利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一手打造了学生专业兴趣培养体系,学生一入学就可以加入创新研究类、工程设计类、技术管理类、拓展类等不同的课外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老师带队组织活动。经过一年的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发现己之所长,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决定留在原组或更换。

到了大二和大三,学院会根据不同小组学生的特点安排讲座和实习,让学生所学真正对接经济发展需求;等到大四,学院则会实行“双导师制”,在学院老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及研究。

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身为一名工科学者,刘新利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并且非常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他的倡导下,齐鲁工业大学成立了古琴社,课余时间他不仅组织活动,还亲自上阵讲解古琴文化,教授古琴演奏方法,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优雅琴声中升华。

为家乡建言献策

外出求学、工作多年,刘新利与家乡的感情却不曾淡化。谈到德州的生物技术企业,他如数家珍,像禹城的保龄宝、龙力、福田药业,夏津的尚品园,乐陵的百枣纲目,宁津的丹景牡丹等企业更是和他有深度的技术合作。去年7月,刘新利被聘为宁津智库首批专家,并与长官镇签订《牡丹花活性成分的加工利用项目协议》。

“当前,无论是对德州市还是山东省,生物产业都被党委和政府摆在了发展的优先位置,对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新利表示,德州的生物产业基础好,有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一批优质企业,应该把握好这样的重大机遇。

刘新利建议,发展好生物产业,应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不应该局限于原料和中间产品的输出,而是要推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终端产品;一个园区内的生物技术企业应该做到优势互补,形成集群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企业应多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用科技为产业发展赋能。他说,希望有更多与家乡合作的机会,助力德州的生物产业发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