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乡村产业振兴记事 新主体激发农业新活力

   

 ▲溢佳农业公司与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建农光互补产业园,成为全市三家供港蔬菜基地之一

▲前曹镇郑庄村2017年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分红现场


□张大伟杨振君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 2017年以来,平原县围绕“人、地、钱”等关键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放大扶贫惠农政策,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截至目前,平原县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117家,流转土地4.2万亩,打造形成蔬菜生产、观光采摘等152个扶贫产业项目。

甜南村的理事长

    王杲铺镇甜南村位于平原县西北部,地处马颊河西部高亢地带,是全县引黄灌溉最困难的地区。 4月初,正值小麦返青灌溉的关键时期,甜南村党支部书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祥臣,利用合作社分红资金6万元,购置了一台大型自走式喷灌机。

    “现在引黄水不够用,我们利用机械设备抽取地下水,紧急浇灌,确保苗情。 ”王祥臣介绍说。

    4月18日,正在浇灌的是村民马树喜的8亩4分地,别看今年老马当起了“甩手大掌柜”,去年党支部没有成立土地合作社之前,75岁的他还得亲自上阵。“一儿一女都在城里安家,8亩地,其他农活都能机械化,浇地这个活得靠柴油机。我的地在村里最偏,去年这个时候,为了浇上水一晚上没合眼。 ”谈起种地,马树喜皱了皱眉。

    马树喜正式“退休”,是从2017年麦收后开始的。 2017年10月,甜南村先行先试,由党支部创办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进行糯玉米种植。村集体的沟渠路井电等基础设施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

    “第一年观望的群众多,我们流转了300多亩地,约占村集体耕地的三分之一,这些地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边远地块多,二是老弱病残户多。 ”王祥臣介绍说。

    利用300亩“老弱边穷”地,甜南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在秋收季交出了一份令村民刮目相看的答卷。每亩地每年保底收入800元,小麦直补每亩125元归农户,种植大户补贴计入纯收入参与分红,黄河水费、提水费不再向群众收取,糯玉米每公斤比普通玉米多收入0.36元。一笔明细账算下来,马树喜老两口领到了3979.92元的当季收益。

    “在老百姓种地收入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村内土地实现了整合,土地利用率提升,村集体利用分红收益,购置了喷灌机、喷药机,实现了年轻人放心在外边干事、老年人放心在家养老。 ”王祥臣说。

    像甜南村一样,2017年以来,前曹镇郑庄村、桃园街道西杨村等村庄在平原县先行先试,一场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土地增效的实践,在平原乡村渐次铺开。“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坚持支部主导、群众自愿、风险共担、集体增收的基本原则,实现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关系的三个有机结合,是新形式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扎根群众、服务群众,提高凝聚力、战斗力的现实途径。 ”平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林春冉说。

    着眼于顶层设计,平原县在推动支部领创办合作社进程中,成立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工作指挥部,包括工作推动中心、为民服务中心、惠农政策整合中心、农技服务中心。目前,全县已有117个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占全县793个有耕地村庄总数的14.7%,流转土地4.2万亩,实现了“党支部领导地位巩固、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群众土地入股分红增收”的共赢效果。

吴家庄的总经理

    4月20日,在桃园街道吴家庄的一座民房里,我们见到了山东鲁望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琦,曾经参与4个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李琦来到吴家庄工作已有两年。按照规划,企业一期流转桃园街道吴家庄、张麻村、赵庄村、贾庄村5000亩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六产”特色小镇。

    从浙江来到平原县,李琦和他的团队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农业是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但只要形成规模,农业就是稳赚不赔的产业。我们去年以亩均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5000亩土地,同时花费1000万元购置植保机械,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将‘新六产’中的一产做实、做好。 ”李琦说。

    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让吴家庄的种植模式发生了转变。“5000亩地种植了15种小麦,3台12米宽幅自走式植保机1小时能喷药120亩,5个人通过种苗部的技术后台管理5000亩地。 ”鲁望集团机械管理部部长姚磊介绍。

    夯实了一产,鲁望集团积极对接二产、三产龙头企业,力争实现闭环发展。“今年继续流转16000亩地,二产和12家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了订单,三产和知名电商合作开发了APP,消费者通过二维码就能追溯产品生产全过程。集团刚刚招聘的农学博士、硕士也将来到吴家庄,一起来做‘农创客’。 ”李琦介绍说。

    吴家庄种地有新气象,后亭子村种菜也有新变化。走进位于坊子乡后亭子村的山东溢佳农业有限公司,一系列种植标准让人耳目一新:西红柿浇灌矿泉水,种菜要洗三遍手,用物联网灌溉、施肥,隔离期采摘。

    为什么用这么严苛的标准来种菜?“我们的蔬菜是供港蔬菜,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对西红柿口感、色泽、含沙度有明确要求,想要达到供港蔬菜标准,就得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成为供港蔬菜基地后,我们产品的价格翻了一番,与麦当劳、海底捞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 ”溢佳农业公司总经理郑明卫介绍。

    资源+资本=财源。纷至沓来的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平原农业资源,形成了平原新的增长极,也为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步入一线商超搭建了桥梁。“乡村产业振兴在蔬菜生产这方面来说,首先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当前,散户单打独斗进入高端市场是不可能的,平原县有20余万亩设施蔬菜,有农业龙头企业引领种植技术、种植标准,就能带动平原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平原县蔬菜局局长史晓峰说。

刘屯村的菜经纪

    2017年,三唐乡刘屯村借助蔬菜扶贫产业,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伴随着扶贫产业的发展,去年以来,刘屯村涌现出一个新兴群体——菜经纪。 29岁的村民王怀玉,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菜经纪承上启下,负责联系种植户和商超,这个活既费心又费力,年龄大的干不了,刘屯村这10多个菜经纪,都是30岁到50岁,都是去年回来的。”皮肤黝黑的王怀玉快人快语。

    要在两年前,想在刘屯村见到与王怀玉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不是一件容易事。“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里只能看到老人、妇女和儿童。 ”刘屯村党支部书记侯学军说。

    改变是从刘屯村建起扶贫大棚开始的。 2015年,借助省市县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刘屯村因村制宜、放大设施蔬菜优势,打造蔬菜扶贫基地,建成高标准冬暖式大棚42个、春秋拱棚14个,棚区占地总面积360余亩,盛产期日产各类蔬菜可达2万公斤,贫困户每年可从种植户的蔬菜收益中分红12.8万元。对比种大棚蔬菜和外出打工的效益,村里的青壮年开始“回流”了。

    建设蔬菜交易市场,是设施蔬菜产业扶贫的最后一环,也为刘屯村贫困户脱贫加上一道“保险”。2017年9月,在县乡扶贫部门的全力帮扶下,投资50万元、占地40亩的刘屯村蔬菜交易批发市场建了起来。

    蔬菜交易市场建成后,像王怀玉一样的年轻人瞅准了商机,开始回村创业。“每年的12月到来年4月是旺季,一天能发五六车菜,一车万八斤,一斤提一分钱,一天毛利润五六百元。挣钱不少,照顾家里还方便。 ”王怀玉说。

    51岁的村民李秀珍也在去年回村。“出去打工没人要了,在村里分箱装菜,一天能挣五六十块钱,周边村20多位中老年妇女都来菜市场打工。 ”她说。

    借助蔬菜扶贫产业,刘屯村实现了稳步脱贫。2015年初,刘屯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50余人;2016年初,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3人;2017年,刘屯村实现全面脱贫。

    摘了贫困帽的刘屯村,党支部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更强了。“原来刘屯村支书三年一换,现在有困难找支部、找支书,成了村民的共识。扶贫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地,夯实了贫困村的产业基础,凝聚起基层的党心、民心。 ”三唐乡党委书记张洪波介绍说。

    与菜经纪打交道多了,侯学军等村党支部一班人也开拓了眼界,准备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我们成立了两个蔬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对蔬菜品种进行布局,形成春秋拱棚菜、夏天陆地菜、冬天大棚菜不断档的格局。交易市场北面有10亩空地,我们准备新上净菜加工项目,精选四五样品牌菜,通过流水线清洗、真空包装,将刘屯的优质蔬菜直接送到商超,增加农民收益。 ”侯学军信心满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