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春树雍齐河——《烟雨八百年》后记

书写完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人分享是件愉快的事情。然而又觉得言犹未尽,齐河的历史丰富多彩,齐河的文化厚重深邃,我本应尽可能多的写出来,囿于才学不佳,只能暂且到此为止。

齐河南有古“四渎”之水中的黄河——浊浪滚滚,北临“禹疏九河”中的徒骇——清流缓缓。两河之间,平畴绿野,阡陌纵横,城镇村庄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其上。两河的滋润使她丰腴饱满,秀美多姿,两河的熏染使她的民风淳朴端正,急公好义。

天造地设的齐河,静卧两条大河之间,观日月交替,历春夏秋冬,其历史久远,人文丰厚。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氏族聚居,石器、骨器、蚌器的大量出土,让人联想到远古人们劳动娱乐的辛勤和丰富。以“尹屯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反映出齐河这一地区文明发展的高度,出土的黑陶器皿精美绝伦,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夏商齐河属古九州的兖州域,春秋战国成为齐国西部边陲,秦汉属平原郡,魏晋南北朝隶青州,唐宋归济南府管辖,元属德州道,明清重归济南府,民国至今,先济南,德州、后聊城、再复归德州下辖。作为行政区划,齐河置县是在金天会八年(1130年),时间并不久远,距今才有八百多年。“郡县制”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有不少自诩“千年古县”的地方,当地人引以为荣,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历史悠久、时不时兴起“寻根”热的国度,历史就是一个光环,罩在谁头上谁都能增光,文化就像一支彩笔,谁握在手中谁就能绘出五彩斑斓。无怪乎,齐河的文人墨客,喜欢自称古祝阿人,并在大作后或题写,或钤印。

祝阿置县始于秦朝,的确早于齐河县一千多年,然而它的版图仅仅包括今天齐河县黄河(古济水,宋称大清河)北岸的一部分,而且它的命运多舛,由于历代天灾兵燹的侵扰,县治几经迁徙,到唐天宝元年,祝阿县终被裁撤。

北宋年间,齐河作为一个镇出现在史书中,她的前身称耿济。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大将耿弇率大军由此东渡,攻陷祝阿,一路东进,消灭了盘踞齐地的军阀张步,为东汉王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刘秀亲自赶到临淄慰劳大军,表彰耿弇,并发出“有志者事竟成也”的慨叹。耿弇平定齐地始于横渡济水,此处遂被称为耿济,后演化为济河,齐河。

金兵南侵,北宋灭亡,金太宗册封叛宋降金的刘豫为帝,国号齐,《齐乘》卷三,都邑有云:“齐河县本宋济南之耿济镇(也称齐河镇),汉耿弇讨张步,自朝阳桥济河,即此地。金刘豫家此镇,僭位后置为县,属济南府。”刘豫的伪皇帝只坐了六七年就被废黜,齐河县作为行政建制却延续下来。

齐河有“官道要冲,九省通衢”之称,史书记载:“东屏会城,西连运道,南瞻泰岱,北拱神京;大清河盘与东南,长如垂虹;策肥路骋者,尽东西南北之人,击辑舟行者,多商贾魚盐之客。 ”由于紧邻古济水(宋称大清河,今黄河),河运繁忙。自元以后,中国政治中心北移,齐河又成为京畿通往东南陆路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日渐凸显,当时是河中舟楫往来穿梭,陆路车马络绎不绝,齐河城商业发达,交易兴隆,三大古镇(晏城、刘宏、孙耿)“商业最盛时期,远在乾嘉之际,人歌乐际,世至承平。而布庄铁货之列肆于镇者尤多,冀南、岱北,固俨然一著名都市也。 ”齐河成为山左海右的一方繁华之地。

封建帝王们曾在齐河留下他们征战巡幸的足迹。明成祖朱棣登基前,为夺皇位曾率大军鏖战大清河两岸,设大帐于齐河。攻济南失利,幸得齐河龙兴寺僧吕智寿募得勇兵五千相助,扭转战局,一路过关斩将,直捣南京。清康熙帝六次南巡,三过齐河,视察河工,观赏民俗,咨访吏治,康熙四十二年正月(1703年3月)南巡作诗《三渡齐河》:“淑气霓旌绕,风光拂济川。曾经三次渡,未若十年前。疾苦劳霄旰,深恩赖保全。颇知民食重,安抚责臣贤。 ”这个有作为的皇帝,不仅对民间疾苦有所体会,对齐河的风光喜爱和感情也流露出来。康熙之后的乾隆更是位热衷于实地考察的皇帝,他多次下江南,六次过山东,五次专门巡视山东,是到齐河次数最多的一位皇帝,齐河有他的多处行宫。这位喜欢游山玩水、访古寻幽的皇帝也为齐河留下不少诗篇。 1751年(乾隆十六年)巡幸山东,在齐河停留三日写下《齐河道中》一诗,其中的“鸡鸣犬吠达四境,饥食寒衣足千室。民风迥不与昔同,信知敦俗由年丰。 ”“前岁流离即此民,今来皆作饱暖人。”道出了丰收后农民生活自足带来民风的敦厚淳朴,宽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齐河自然人文风光独特,曾唤起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的诗兴文思,仅元明清时期,有记载留下诗篇的外地名流就有五十多人,来自本省及地方名士之作,更是不计其数。初唐四杰的骆宾王,诗文文风华丽,辞藻婉美,善用典故,抒情酣畅。他为齐河留下的《伤祝阿王明府并序》,诗文一体,相得益彰。金代词坛第一人元好问,也有《伦镇道中见槐花》的诗为齐河人广为传唱。明朝“前七子”之一的边贡、“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散文“三大家”之一的汪琬、河朔诗派领袖人物申涵光、西泠十子之一张纲孙,清代“海内八大家”之一的施闰章、东南诗坛领袖朱尊彝、査慎行,“阳羡派”词人陈维崧,“蜀中诗人”张问陶等,这些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人物到齐河都不吝笔墨,倾情奉献佳作。此外,自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至崇祯八年(1635年)十几年的时间里,有近20个朝鲜朝贡使团过齐河进北京,他们用诗文记录下齐河的风物习俗,抒发了对这片沃土的喜爱之情。李朝仁祖年间,官至“左承旨兼承文副提调”的吴肃在齐河曾写下“清晨独出县城东,无数捶花夹岸红。百丈互牵云影外,群鸥飞起镜光中。当垆问酒皆游客,驻节吟诗是病翁。天下澄清唯济渭,源流不与浊河同。 ”的诗句,一个域外之人把齐河之美写到极致,真让人无法忘怀。

的确,齐河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比比皆是中个个具有独特的魅力,大清桥、定慧寺、千楸园、晏婴祠、古井亭、九女坟、黄河瞻岱、隐城蜃气、韩信饮马处、玄奘团圆宫等等,无处不叫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清朝末年,有一个人经常往来于省府济南和齐河之间,巡视水情,督办河工(清咸丰五年,1850年,黄河改道大清河经齐河入海),公干之余,他悉心齐河民风民俗,细观齐河风物风情,他就是几年以后写出《老残游记》的“鸿都百炼生”刘鹗。在书中,他把熟悉喜欢的黄河“淌凌”、“雪月交辉”等自然景观写的逼真生动,把齐河的街市繁华、美味佳肴、旅店客舍以及乡村布局习俗一一描绘出来,使齐河成为小说故事的背景。如今刘鹗笔下的黄河风景犹在,美食风味依旧飘香,宾至如归的客舍仍是温暖如春,你见到的齐河人还是那么热情、朴实、善良。

齐河的水土里既有粗狂豪放,又有纤细婉约,有儒家的中正淳厚,有侠士的忠肝义胆,这造就了齐河人性格的多样性。历朝历代,各色英才俊彦层出不穷,谱写了齐河绚丽的华章。

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时齐国贤相晏婴的“食邑”就在齐河,以他的姓氏为名的晏城如今生机勃勃的成为齐河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位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的名相,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在任“内安社稷,外靖邦邻”,为齐国的复兴殚精竭力,死而后已。司马迁曾赞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齐河人仰慕圣贤,建祠以示纪念并岁时祭奉。清乾隆帝南巡至此,游晏婴祠作诗曰:“彰君赐固服桓子,执彼鞭犹慕史迁。赢马弊车一时耳,晏城千古属斯贤。 ”

圣贤之地必然有贤人辈出。战国时晏城之无盐村钟离春,貌丑,四十未嫁,然而却胸怀大志,德才兼备,面谏齐宣王,历陈朝纲弊端,国力维艰。齐宣王幡然醒悟,遂立为后,在其协助下“停渐台,罢乐女,退谄谀,去雕饰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宫门,招进直言,延及侧陋。 ”史称“齐国大治”。还有载入《元史》集孝子义士于一身的訾汝道、明代中期血战疆场抗倭名将尹秉衡、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名臣房守士、清代半生坎坷心系苍生的才女郝秋岩、鸦片战争以身殉国的抗英名将韦逢甲、甲午战争血染疆场的左宝贵。近代著名教育家王祝晨、山东早期党的领导人贾迺痡、抗日名将李仙洲。当代贤人更是人才辈出,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人生追求,成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用生命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支撑……

齐河置县才八百多年,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却源远流长,异彩纷呈。行走齐河,无论是听到的口头传说,还是读到的文字记载、或者看到的历史遗迹影像记录,都禁不住让人心生美好,以致齐河之美难于言表,那就借用清代诗人査慎行《大清桥》一诗中的两句作结尾吧,“日暮大清桥畔望,一丛春树雍齐河。 ”

□ 朱长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