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六个工程”塑造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战略。没有和谐文明的风尚,乡村就算不上振兴;没有浓郁精神的乡土文化,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灵魂;没有优良的精神文明引领,乡村振兴就可能偏离方向。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的引领力、凝聚力、推动力,不断提振农村精气神,让乡村越来越有新气象。平原县结合实际,实施“六个工程”,培育“四类精品文化村”,提振乡风文明,推动具有平原特色的最美乡村。

  乡村振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是农民综合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各方面的提升。平原宣传文化系统,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六个工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实施环境优化工程。以促进村容整洁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加大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督导考核力度。

  实施“德润平原”工程。全面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实施“三级阵地”“三级评选”建设,在县城广场和乡镇、社区、村庄建设道德广场、四德文化墙,推动“善行义举四德榜”上榜人物评选表彰,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

  实施移风易俗工程。以整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活动为切入点,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红白理事会,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从严推进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将移风易俗工作在全县全面铺开,引导农民摒弃落后习俗,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力度,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优秀作品。举办群众文化广场艺术节、广场舞比赛、民间文艺汇演巡演、重要节日节点演出等系列文化活动,运用“三下乡”“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等活动载体,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送到基层,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提振农民群众精神风貌。

  实施典型选树工程。深入挖掘各类正能量典型,深入持久地开展好人之星、道德模范、“四德”榜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通过表彰会、报告会、座谈会、大讲堂等形式,大力宣传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让先进的思想道德变得可学可行。

  实施家风家训工程。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以点带面,抓基地带千家,将弘扬家风家训与文明家庭创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寻找文明家庭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环节,让“好家风好家训”成为乡村文明的特色。

  打造“四类精品文化村”,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村、道德孝善村、文化能人村、文化产业村四种类型的精品文化村庄。

  培育以花园村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村。依托花园村的康熙探花庄园,把马颊河湿地、乡贤民俗文化、特色果树种植、探花庄园的深厚历史底蕴相结合,倾力培植花园村文化旅游。选择历史悠久、民间故事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加大投入,培育一批文化旅游村庄。

  培育以西马庄为代表的道德孝善村。以常态化开展“孝老爱亲”活动为载体,以“展示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为主题,引导全县所有村庄从“家风家训”等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养分,引领村民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自立自强、科学教子,弘扬乡村新风尚,选树一批道德孝善村。

  培育以西咸村为代表的文化能人村。结合“村民消夏晚会”、“家庭风采展示”等文化活动,多层次举办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剪纸比赛等活动,让村民自编自演、自唱自乐,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文化能人村。

  培育以鲁望小镇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村镇。全力配合桃园“新城镇·新六产”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样板。鼓励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引导更多的村镇,把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与村镇景观风貌、功能布局紧密融合,形成形象风貌迥异、传统特点鲜明的村镇风貌格局,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村庄。

□张和田(作者系平原县委常委)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