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 “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系列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杨德林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乡村振兴首先要做好人才文章,只有把各类人才留在农村,才能做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以及各类事业振兴。在夏津县渡口驿乡渡东村,提起大学生村官闫庆玲,乡亲们都不住口地称赞。闫庆玲今年27岁,2014年大学毕业后,作为选调大学生村官到渡东村做党支部书记助理。在她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圣鑫源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香菇养殖,有50余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入股资金达80万元。就这样,她带领群众蹚出一条致富道路。
  乡村人才匮乏要高度重视。虽然近几年我市各级采取了各种措施,出台了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科技工作者、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等扎根乡村创业,但总体来看乡村人才匮乏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存在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青壮年实用人才缺乏。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一些村庄平时只有老年人、留守妇女和孩子,懂技术、会管理、能力强的管理型、复合型人才更是招不来、留不住,人才瓶颈制约十分突出。二是农技服务队伍建设出现断层,乡镇农技站一般只有一名人员负责,大部分属于兼职,发挥作用有限。三是乡村人才引进渠道狭窄,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由于缺乏较强的产业支撑和丰富的科技平台资源,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或引进后难以留住人才,导致乡土人才队伍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
  多渠道发力,全面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为破解基层人才紧缺的情况,武城县在全市率先探索建设乡村人才公寓,吸引人才下乡入村。全县已建成集中型乡村人才公寓8处,分散型乡村人才公寓17处,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辣椒育种专家邹学校,广药集团辣椒提取专家李新华等各类专家人才入住。建设乡村人才公寓是我市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的一个新探索,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立足实际,综合施策,建立引才留才用才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研究出台农村版的“黄金30条”人才引进政策,形成人才政策“洼地”,吸引人才回流农村,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做到用待遇、环境、事业留住人才。乡镇公务人员、乡村医生、乡村教师、优秀农村青年等离开农村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职业荣誉感差等等,各级都应想办法改善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留人先留心。三是破除传统选人用人机制,多种形式选拔人员充实到乡镇机关、农技、卫生、教育、文化等岗位任职。
  引入市场机制,用平台聚人才、用人才。武城县李家户镇西店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该村吸引了来自山东理工大学、潍坊临朐果科所、河北安国药业集团等科研机构和企业的15名技术专家常住该村,其中专业教授2人。该村之所以能够引来高层次人才,主要得益于借助省科技厅“农科驿站”建设,形成了集农科研发、农技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抬头寺镇的德农种子公司,因为有较高的科技研发平台,积极对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国科学院、中棉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的专家合作,指导种子的引进、育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簸箕刘社区,家家户户住新楼、买轿车,群众生活比蜜甜,这缘于他们有一个好的致富带头人——社区党支部书记董吉增。在他的带领下,社区办起了建筑公司、商贸公司等企业,大胆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实现了由村民到股民、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现在该社区原有村民的个人股份已经增值到70多万元,实现了整体富裕。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观念,把抓“三农”干部队伍提到战略发展的高度,真正做到对“三农”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职级晋升、工作待遇上体现对“三农”干部的关心,让更多优秀人才、优秀干部愿意从事“三农”工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