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室成立5年不足20人借阅 专家建议:创新社区阅读形式,将静止的图书盘活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刘畅“前几天我去社区办理城镇保险时得知社区里设有图书室,原本周末兴致勃勃地带着儿子前去挑几本书,却遭遇铁将军把门。”近日,德城区某社区居民张女士向记者反映,自己想带孩子体验下社区服务带来的便利,却赶不上节奏。对此,记者走访了多家社区发现,书籍更新慢、居民阅读习惯改变以及开放时间与居民休闲时间冲突等问题,导致社区图书室遇冷成了普遍现象。

社区图书室遭遇尴尬书虽不少却鲜有问津

“我们社区图书室的藏书算是比较多的,但专程来看书的居民的确不多。”城区某社区工作人员说。该图书室面积约50平方米,宽敞明亮,桌椅板凳一应俱全,在图书室右侧摆放着6个书架,每层均摆满了图书,其中涉及文学、科普、历史、养生等多个品类。据该工作人员介绍,应社区规范化建设要求,该图书室于2013年正式设立,最初收纳图书达1700册,大多由文化局和社区志愿者捐赠。刚开始,很多居民因为好奇会不时前来翻阅,借出多是儿童读物,可如今这个藏书千册的房间每天都是门窗紧闭鲜有人问津。

记者通过工作人员提供的借阅登记发现,自2013年至今办理过借书证的居民不足20人,每月的图书借阅记录最多时也只有区区5人次左右,2018年以来更是屈指可数。

更新慢、时间冲突、知晓率低成三大难题

“社区图书室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都对外免费开放,居民可以自由进入,并安排社区人员专职负责,但由于这个时间段年轻人都在上班,即使有借书的想法,下班后也往往错过了开放时间。”小李说。同时,因图书室内的图书多为捐赠,更新速度十分缓慢,题材也相较陈旧。很多社区里的“书迷”来看上几本书后,便很难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小李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图书室的图书有更新,社区工作人员们时常会将家中的书籍捐出来,但毕竟家中书籍数量有限,无法靠此真正实现图书的品质提升。同样,没有资金便不可能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社区基本上都是工作人员兼图书管理员。

除了以上原因,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社区对图书室的宣传不到位,也是令其爆冷的一大原因。

建议创新社区阅读形式将静止的图书盘活

德州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孙乃龙认为,如今是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传统的图书室已经难以迎合居民的阅读习惯。通过捐赠途径,无法确保图书的高质量,且一本书所承载的信息量较少,需付出的时间成本又较高,很难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吸引居民长期阅读。基于此问题,他建议社区可采用流动性书屋的形式,定期邀请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前来进行书籍推荐和内容讲解,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居民在短时间内的信息获取量。同时,也可开办国学班等文化类课堂,在社区内逐渐培养读书的氛围,引导居民养成阅读习惯,以达到设立图书室的真正意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