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双引擎”促新旧动能转换

□郭明亮

  全市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吹响了向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我市作为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先行者,更应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力争率先突破,走在全省前列。
  新旧动能转换不限于以往我国工业发展的技术改造,即用先进、实用技术、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的改造传统产业,它更是一次新的产业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工业领域正经历着不同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智能化时代。为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固有观念,找准突破路径,强化责任意识,坚决打赢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战。
  认清本质,明确关系是前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明确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旧动能是建立在传统生产要素基础之上的传统动能,对旧动能进行升级改造,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新动能。另一方面,建立在创新要素基础之上的新动能,其成长发育也不能完全脱离旧动能,旧动能不仅可以为新动能提供载体和支撑,也可以为新动能提供养分和能量。新动能和旧动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构成经济新常态下驱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因此,对我市来说,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既要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又要结合我市实际及产业禀赋,摸清家底,精准施策,不能为了追求新兴产业而忽视我市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客观现实,也不能忽视当前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最大实际,更不能急功近利,为了转而转,在转的过程中顾此失彼。
  找准路径,抓好重点是关键。不同的发展阶段,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必然不同。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只有如此,才能做好“新特优”三篇文章。结合我市实际,针对传统产业潜能深挖不足的现状,应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之上重点做优增量,围绕制约效益提高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领域,加大全范围、高层次技改力度,实现好四个转变,即由设备更新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改造转变、由单个企业改造向产业链协同提升改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分散布局改造向集聚化改造进行转变,通过四个转变,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市成长较快但总体较弱,如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现代医药(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产业,应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及全省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科学规划布局,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培育其不断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作为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目前规模仍然偏小、要素支撑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应重点围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养老、健康、家政、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大项目招商和考核力度,在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确保其茁壮成长。
  强化责任,勇于担当是保障。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空招。新旧动能转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事关我市发展大局,百姓福祉,期间充满了阵痛和艰辛。要想打赢这场历史攻坚战,就必须以作风建设为引领,提振信心,主动作为,自觉在落实上下功夫、在项目上寻突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实好上级及市委市府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策发力“零延时”、政策利好“零损耗”,全市上下协同一心,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气概共同答好新旧动能转换这份考卷。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