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运河开发区:“民政+”让救助便民更利民

  本报讯(记者刘晓鹏马静通讯员张敏)“通过你们的帮助我已经享受了4份救助了,这不又要提升标准了,我们的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1月31日,区社会事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到辖区内救助对象路建德家进行走访,当被告知城市低保金将再次得以提升时,路建德高兴不已。

  今年47岁的路建德,为天衢西社区居民,因幼时触电事故导致肢体一级残疾,全家4口靠妻子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活。伴随着我区“民政+”工作机制的实施,社会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主动告诉路建德能享受哪些救助政策。通过救助政策的落实,路建德全家生活得以保障、质量得以提升:全家每月享受1580元的城市低保金;路建德享受160元的低保重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017年他的女儿考上河北经贸大学,被给予5000元的慈善救助金。

  同路建德一样,通过“民政+”工作机制,我区还有1000余名特殊群体享受到更多领域最高额度的保障。社会救助门类众多,涉及民政、卫生计生、残联、老龄等部门。居民申请救助要到多个部门审批,不仅程序繁琐因为对政策不了解跑了很多弯路,应该享受的政策无法享受。为改变这一局面,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发挥职能高度整合的优势,以民政为基本保障,将卫生计生、残联等多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共联共享,了解一户情况就可以做到惠民政策一次性告知、一个流程办理,把职能的整合变为资源高度融合,形成“民政+”的全新工作格局。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现在只要到一个部门就够了,而且申请哪种救助最合理、额度最高,还会得到工作人员“私人订制”式的建议,做到应助尽助,享受最高额度。“社会救助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让所有符合救助条件的群众都能享受到更多领域、更大额度的救助资金,确保有人管、管得起、管得好,为他们撑起一把‘民生保护伞’。 ”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光臣说。

  经严格审查,我区共有符合低保、残疾等救助条件的人数有1000余人。为最大限度保护受助群体利益,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推出“民政+”工作机制,将低保工作平台、低保核对平台、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等多网核对,实现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将所有受助人口的的详细信息录入系统,工作人员根据他们的信息确定救助类别,并给予最高限度的补助,从而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救助。

  该机制的出台,不仅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了困难群众,兜住了救助底线,还避免了重复上报、重复救助的事情发生。南陈庄的刘林春和妻子都没有工作,更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也患病死亡。根据他的情况,给予他们每人每月500元特殊扶助金,同时,该局积极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相关扶助关怀政策,给予6000元的一次性抚慰金,家庭每月还享受低保金400元。“这些补助金不仅让们老两口感受到温暖,更重新让我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还是党的政策好啊。 ”每当提及该区的“民政+”工作机制,刘林春总是热泪盈眶。

    “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能否及时准确送到最需要温暖的困难群众家庭中,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让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真正实现全面小康惠民的工作目标。 ”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局长孙光明说。2017年,我区发放各类社会事业资金1412.9万元,2000余名受助群体都实现无缝隙、全覆盖救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