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安:吹响现代农业发展“冲锋号”

去年以来,在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宿安乡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工业化谋划农业,引入产业资本,发展高品质蔬菜生产,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在高品质蔬菜生产方面做足文章,全力打造“特色果蔬小镇”,吹响现代农业发展“冲锋号”。

  资本引领,走出农业转型新思路。近年来,随着粮食作物价格持续低迷,土地产出效益逐年下降。为破解当前农业发展困局,宿安乡借鉴工业招商的理念,用工业思路谋划农业,提出了引进产业资本,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思路。为此,该乡主动出击,利用一切资源,一切时机,积极寻求与产业资本的合作,以党委书记盛慧为首的招商小组,多次远赴上海、北京等地,寻找一切可能的招商线索,寻求外来产业资本,撬动本地农业升级转型。

  经过长期多方努力,宿安乡招商小组与澳台商会、世贸天阶等外来产业资本接洽,正式敲定了总投资2.5亿元的万亩高品质蔬菜示范园项目。项目分为二期,共流转耕地1万亩,其中一期计划流转土地3000亩,用于种植白萝卜、甘蓝等陆地蔬菜。二期7000亩,计划建设高档设施蔬菜和有机蔬菜,走高端市场,发展订单农业。

  目前,宿安乡万亩高品质蔬菜示范园种植的西兰花、红萝卜等露地蔬菜已全部收获,1000亩高品质蔬菜“脆心圆三号”芦笋和1000亩油用牡丹苗试验田长势良好,预计年底收益在5000万元左右。

  “澳台商会、世贸天阶等产业资本是大型的综合投资集团,企业效率高、思路广、抗风险能力强,资金、技术实力雄厚,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更好的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宿安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孟祥龙说。

  土地流转,实现民资结合双增收。为加快项目土地流转进度,宿安乡通过分管书记定点接访、管区书记下村走访、支部书记入户家访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做好群众思想沟通协调工作,一期项目流转的3000亩土地,只用了20天时间就全部完成。2017年5月,宿安乡万亩高品质蔬菜示范园二期项目无震荡完成流转耕地7000亩,

  万亩品质示范园分为娃娃菜、甘蓝、白萝卜、芦笋、油用牡丹等16个种植区。示范园以“健康、自然”为发展理念,通过调节蔬菜的生长周期,控制蔬菜的规格及上市时间,使种植的各种蔬菜分等级、分批次上市,避开上市高峰,保障了蔬菜的质量和效益。园区不断加强技能培训,种、管、收、分拣、包装等环节都制定操作规程、实施专业操作,在农场工作的农民逐步职业化为产业工人。园区积极带动周围村民创收增收,常年用工近500人,农忙用工可达700余人,可带动村民增收1000多万元。

  “我在兴康农场打工,每月能获得固定的收入,家里的地都承包给农场了,又能得到承包费用,比自己种粮食可强多了!”日前,宿安乡高辛村民王宗堂拿着手里的土地租赁费,乐开了花。

  全乡像王宗堂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里没有耕地的农户被优先安排到兴康农场务工,务工的农户既能通过在农场务工赚钱,又能获得耕地流转租赁费,同时获取两份收入,逐渐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

  科技支撑,补齐农业转型发展短板。“我们种植蔬菜时采取了等距种植、微滴灌等先进技术,利于大规模种植,节省时间成本及人工成本,采取微滴灌设备,实现作物根部给水给肥,养料、水分更加均匀,作物生长也更加均匀,即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化肥对土地的危害。”示范园技术员李俊祥对笔者说。

  为保障万亩高品质蔬菜示范园良好经济效益,更好的保证农民的收益,宿安乡积极协调省、市农科院与万亩品质蔬菜示范园开展对接合作,2016年9月28日,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科研工作站”暨“绿色植保试验示范基地”正式揭牌,拉开了示范园与省、市农科院强强合作的序幕。示范园先后与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德州农科院等各大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博士研究站点及山东大学实践基地各1处。园区配备了深耕机、起垄机等大型机械,采用等距种植、微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与德国胡培顿公司、福建立兴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约,走品牌化、高端化路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另外,示范园从南方聘请的专业技术管理团队,技术团队有11人,来自云南、四川等地,有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技术团队对示范园蔬菜的品质全程监督,技术团队对当地雇用村民进行种植白萝卜、紫甘蓝等蔬菜的技术培训,指导使用深耕机、滴管机、起垄机、播种机等先进机械进行耕种,确保蔬菜健康、安全、生态,让群众买的放心、吃着舒心。

  “今后,宿安乡将深化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水平,以‘绿色、生态、品牌’为着力点,突出‘标准、品牌、服务、农资、物流、金融’六统一,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实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宿安乡党委书记盛慧信心满满的告诉笔者。(孙守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