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杂技代表人刘俊昌 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德州新闻网讯    日前,文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的公告》,我省48人入围推荐名单,德州宁津杂技代表人刘俊昌入选。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文化部开展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并成立了评审委员会和评审专家组。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各评审组专家对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有关部门及港澳地区推荐的申报人进行了评审,经评审委员会审议,提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共1113人),其中对尚未认定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本次推荐827人,对已认定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本次推荐286人,其中我省传承人项目涉及雕刻、版画、音乐、武术、歌舞等。
    目前,我市共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相关新闻

  刘俊昌:在创新中传承发展宁津杂技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硕 通讯员 张俊霞
    刘俊昌出身于宁(津)吴(桥)二县杂技世家“刘家门派”。“刘家门”是宁、吴二县四大门派之一,自清道光二十四年至今已传承六代。刘俊昌自幼随父兄练习杂技,1972年7月考入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又从师练习杂技,主要练习杂技基本功和专项节目(空中倒立、蹬板凳上尖、顶板凳上尖等)。1974年6月毕业后调入宁津县杂技团任杂技演员,进行杂技表演,受到了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继承家传上,由于自身条件较好,刘俊昌继承“刘家门”“顶功”“跟头功”的特色,并呈现急、高、飘、美的艺术特色,是宁津杂技团的尖子演员。1996年退役后,他调入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从事杂技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他对杂技节目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柔术滚杯”从一人一把“罩”发展到一人七把“罩”,“蹬板凳”实现了从七条板凳两个人表演,发展到十三条板凳六个人表演的创新。至今,他已培养杂技学生100余人,部分学生在国际、国内杂技比赛中获奖。
    多年来,刘俊昌为宁津杂技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刘家门”从1946年-1968年现存有各个有关“刘家门”杂技为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各部队、各地方政府慰问演出开据的文献资料500余件、书籍四本、老照片100余张、各种杂技道具50余件。近些年来,刘俊昌又走访了一些从事杂技艺术的老艺人,收集了一部分有关宁津杂技的物件。2010年以刘俊昌收藏为主要内容的藏品200余件,在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了300多平方米展厅的宁津县杂技文化博物馆,至今已接待参观人员5万余人次。
    2014年5月,刘俊昌被评为2013年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硕 通讯员 张俊霞 王金鑫)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